读《孔子传》读后感5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阅读是开启心灵智慧的钥匙,只有认真阅读相关书籍,我们才能有深刻的读后感,读后感是对作者思想和创作意图的理解和评价,下面是一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孔子传》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孔子传》读后感5篇

读《孔子传》读后感篇1

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小孩。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因为孔子还是一个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孔子说:“五十有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让我们来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人、礼、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了国家、他可以“毁三都”、为了国家,他可以亲自领兵。但是鲁国的君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孔子赶出鲁国,不过,孔子并未放弃,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没有放弃,走到哪讲到哪。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也许真正的大无畏,不仅是在战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为了教育不畏惧一切困难的老师们!

读《孔子传》读后感篇2

1、有一个好妈妈。孔子的妈妈是颜徵在,为了辅导孔子30多岁就去世了。孔子的妈妈从小就教孔子周礼,又让孔子拜老子为师,为孔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有一个好家长,好父母也很重要。我妈妈就给我报了一堆辅导班,希望我考个好初中,好大学。毕竟父母望子成龙吗,我也会好好学习的。

2、人不知而不愠。孔子学有所成以后,想要参加季平子举办的飨宴,但是被季氏家臣阳虎“请”了出去,孔子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的离开了,孔子这种人不知而不愠的气度也是值得学习的。我遭爱了委屈,肯定会发火,一次,我上课没说话,老师硬说我说了,当时我特别讨厌那个老师,其实我完全没必要生气,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心平气和才是正道。所以人不知而不愠才是要努力的方向,这又让我想起了“但丁”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3、学就学好。孔子曾经和别人学习音乐,同一首歌学了好长时间,并不是他不会,而是要寻找其精髓。学完以后,弹的比他老师都好。我们也要这样学才有效果,不能样样都学,样样稀松,跟鼯鼠一样。我认为学就认真学,学好一技之长。

4、渴望知识,孔门立雪。孔子小时候在他外公家学习,一次,他有不会的地方,想去问外公,可外公正在睡觉,他就在院子里等着,外面天寒地冻,孔子就跑步让自己暖和,一直等到外公醒来,孔子这种好学的精神也成就了他。我们也应该这样虚心好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

5、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知礼,想实现天下大同,当然这不现实,孔子还是去做了,孔子就这么执着,努力改变着当时混乱不堪的局面。我们也一样,只要是对的就去做。有一次过红绿灯,其他人都跟箭一样的飞了出去,协警阿姨在后面喊:“别闯红灯。”可是没人听她的,其中一个还不屑地扭头看了她一眼,她能改变当时的风气吗?很难,但她还是做了,这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也是孔子最可贵的地方。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传》读后感

行迹,事迹,心迹,孔子是个奇迹。古老而年轻的孔子,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历史,一直用他自己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站在历史长河岸边的这位慈祥老人,永远对我们满含期待,他一直温柔敦厚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因此,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他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一位'至圣先师”。

孔子一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和他的三千弟子,一群颠沛流离,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在春秋的时空里,气宇轩昂的屹立于天地之间,守护着自己的激情与理想,创造和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生产和承担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写下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使命与感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短短的三十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孔子的一生。

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了。虽然孔子长相颇怪,但他将成为其整个家族链上最璀璨的一环,在中华文明史上光照千秋。孔子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孔子十七岁时,与她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相呴已失的母亲去世了。十七岁的孔子毕竟年轻,在他圆满的办完父母安葬大事之后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令他很尴尬的事——鲁国的执政上卿季氏发了一个通告,在家宴请所有的鲁国士族子弟。这实际上是政府部门的一次重大活动,其动机,其实就是清理'士'族,重新进行身份认证。所以,孔子不得不去。但是,此时的孔子又在为其母亲服丧期间。孤独的少年孔子在几经思考后决定前往,但他是穿着丧服去的,这实在是很唐突,但是对于这个十七岁的毫无上层社会经验的少年,我们,要给予的不应该是嘲笑,恰恰相反,应该是同情的眼泪。在季氏家门口,孔子碰到了季氏的家臣阳货,阳货趾高气扬的挡在门口,跟孔子说:“我们家主人请的是士,没有说要请你。”阳货对于孔子“士”的身份的不承认使孔子受到了刺激,十九岁,服母守丧期满的孔子打点行装,仗剑去国,到宋国去了。

打击,可以毁灭庸人。而豪杰之士,则在打击中愈挫愈勇,百炼成钢。孔子在宋国,迎接自己的弱冠之年,弱冠之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那时的孔子已经获得了上层社会的认可,鲁昭公甚至亲自赐鱼。孔子因其才能和德行,从委吏到乘田,最后,得到当政者的赏识,甚至得以进入太庙,协助祭祀礼仪。

孔子讲过'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是一个只有专门用途的器具。他不会把自己弄成一名专家,他不会为了谋取一官半职,去专门学习某一专业,成为某一专业人才——他是专家,但他不仅仅是专家。因此,他告诫学生子夏“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好学,再加上过人的天赋,到三十岁时,孔子终于可以自豪的说自己“三十而立”了。此时,他辞去了季氏家的职务,创办了私学。二十岁的孔子只能算“温故”,三十岁的孔子才能说'知新”。既能温故,又能知新,所以孔子到三十岁开始做老师。孔子的私学有教无类,让各个阶层的人,各种出身的人都来受教育,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使中华民族从一个愚昧的时代进入文明的时代。孔子还曾到周,向老子学习。老子教孔子把智慧藏起来,把才华藏起来,把志向藏起来,把理想藏起来,韬光养晦,和光同尘。这对三十四岁的孔子而言,不啻是醍醐灌顶,又如同当头棒喝。此前的孔子,以孤贫之身锐意进取,不折不挠的向着既定目标前行,老子这样的话,一定是他以前从没有想到的。这种教导对孔子来说是及时而又非常有益的。后来,孔子骨子里的从容淡定,何尝不是受老子的启发?老子提倡损之又损之道,孔子也一样赞成。孔子告诉弟子子路说:'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损之又损之道实际上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孔子性格中的弹性,与世周旋,何尝没有老子的影响?孟子至刚,庄子至柔,唯孔子至刚而至柔。其刚,乃自身气质;其柔, 老子有以教之。

孔子做人很成功。孔子做事也很成功:他是一个好老师,好学者,他是一个满怀理想的政治家,更是一个功在千秋的思想家。他也失败过。最失败的时候,他曾被人嘲讽为“累累若丧家之犬”,而他欣然受之,连道:“然哉!然哉!”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孔子伟大的救世精神的最好表达。

鲁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七十三岁的孔子与世长辞,弟子为孔子服丧三年,子贡为其守墓六年。孔子的一些弟子以及当地的居民,因为尊崇孔子,开始在孔墓周围居住。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织机声,婴儿的啼哭声,子弟的读书声,还有鸡犬之声,交响在这个叫做孔里的新村落。《论语·八佾》有言: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两千多年了,这个木铎一直在召唤着我们,凝聚着我们,不论在天涯海角,不论在何种陌生的国度,只要我们响应着夫子的木铎,我们就能在这木铎声中找到自己的同胞。

岁月不居,时光徙转。一抬头、一低眉、一刹那、一慌神,你已颠簸了半生的光阴。——题记

地点是荒野

时间是深秋

他们是去陪葬的人。那一个个被捆绑起来的穷苦百姓,他们极其可怜,或许有些人都不清楚那位死去的庸君是谁。呵!这一回,也不知又有多少孤魂野鬼游荡在人间。然而,总是会有漏网之鱼的,这回是一名正直舞勺年华的男孩,他灵活的穿梭在林间,身后百万大军。他跑到孔子家躲起,然而,纸里包不住火。事情泄露后,孔丘用巧妙的言语保全了男孩。

孔子因才高智广而被重用,与此同时,他也向鲁国君主提议用“仁”去教化人民,反对残杀。当然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孔子因受权贵离间,终于被排挤出朝堂。鲁国已无立足之地,自此他的艰辛和风尘便在岁月中展露的一发不可收拾。

是日,天光阴沉,云雾聚锁,仿佛注定他这漫长的一生将在阴郁寥落当中挨度。后来孔子随同他的弟子到宋、卫、蔡、齐、楚等国出游。但他的政治主张并能得到热衷于血腥与的各国诸侯重视。这一路途中,他经历了太多的艰辛险阻。遭受过质疑与冷嘲热讽,甚至还有小孩侮辱他,但他始终平静理性地对待这个社会,他依旧主张以仁政治国远胜于残杀为王的统治。他的思想并没有因岁月流逝抑或是其他一切而动摇,这是最令人敬佩之处。

在我看来,孔子也是常人。不仅心系他的仁政,他也有细密的情感,当弟子颜回为保全竹简而丢失性命时,是他是有心的,亦是无奈的;他是悲伤的,亦是自知的。

他是鲁国人,虽已在外跋涉,但毕竟它最初的政治寄托还是给了这个父母之邦,所以他从未忘记过她。在如此短暂又长久的时间里折磨着他内心的指望,仿佛要将他弄的遍体鳞伤。他是安定的,亦是窘困的。他之于父母之邦自始至终都是局里人,不然他怎么内心始终渴望又重回故土?

他半生的前程,命运是跌跌撞撞。好在但并没有辜负了自己一颗赤子之心。他选择了遵循自己的心,无论一意孤行或是前方疾风骤雨,他独一袭青衫,馨香如故。

读《孔子传》读后感篇3

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像孔子一样心怀大志,并尽一切努力完成它呢?久仰孔子大名的我,怀着神往的心情,读完了《孔子》这本书。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在公元前479年去世。他生于鲁国昌平乡,逝后葬于曲阜北郊的泗水边,即今日孔林。孔子生前,以“仁”为中心,不仅要在社会上取得自立,事业上有所发展,还帮助别人做到这些。

我最感兴趣的是“孔子的教育特色”这一章。孔子怀抱着改革天下的宏愿,除致力政治外,尤其注意百年树人的大计。我敬佩孔子的有教无类。孔子弟子三千,品类复杂,有贵族、巨贾、贫民、大盗等,富贵贫疾,孔子皆一炉而治之,并没有藐视穷人,这在封建社会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所以我十分敬佩孔子的有教无类。

读到这儿我想起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虽然李老师并没有孔子这样的创举,但她认真备课、认真上课,一丝不苟的精神也让我十分感动、敬佩。记得有一次,李老师正专心地上课,无意中,把书本斜了一下,就是这一下,我认识到了老师的认真:崭新的书本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鲜红的字,我惊讶了,平时我们做的笔记只有一点点,但老师却写了整版的.笔记,几十分钟的课,老师可能就要备几个小时,我仿佛看见李老师在课桌前专心致志地查资料、备课,我被感动了,更认真地听课,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回报老师课前课后所做的努力。

读了《孔子》,我了解了孔子一生的作为,并更加尊重孔子。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做个有用的人。

读《孔子传》读后感篇4

孔子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文化祖先,并非仅仅是文化学术工作者才对他有兴趣并有敬意,无数的普通人敬重他,想了解他,了解他的生平、身世、思想、人格、思想。《孔子传》这本书让普通人也可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体会孔子。

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传》就是从这句话里一共分了六章,每一张记录了孔子不同年龄段的事情,而每一章里又分三节或四节,每一节是关于孔子的一个小故事以及作者的评价与感悟,让我们也能深入的了解孔子。

孔子的父亲是位英雄,立下了战功。并且“以勇力闻于诸侯”。但在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却不幸离世。只留下孔子和母亲,孔子小时候在母亲的带领下,已经懂得了许多礼节。但在孔子17岁时,以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不幸离他而去。而这时,阳货又否认孔子“士”的身份。孔子失去了昔日家族的荣耀。19岁时,服母丧期满的孔子,打点行装,仗剑出国,到宋国去了

孔子回国之后,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因为孔子在20岁时就成了“六艺”专家,成了国家需要的人才。30岁时,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孔子凭一个人的`力量,交3000弟子,而且以一个人的力量培养出70多位杰出人才,这种成功,从孔子到今天,没有一个人能跟他相比。

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了“八佾舞于庭”事件,鲁绍公被迫流亡国外,刚从洛邑回国不久的孔子,愤然离开了鲁国,去了相邻的齐国。

孔子在齐国对齐景公有很不好的印象,说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名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怎样,道德水平如何,道德风气如何,责任不在人民,在于统治阶级

孔子37岁回到鲁国后,接下来的40年里,一直教书育人,有很多人登门向他请教问题。这时的孔子,也迎来了人生不惑之年。《孔子传》里也记录了孔子的一个道德思想:孔子推崇道德,坚持道德,但他不会在道德问题上走极端。一个走极端的民族是很可怕的民族,一种走极端的文化是令人恐怖的文化。

孔子一生中最杰出的弟子大多数都在孔子40到50期间聚集到了他身边:颜回(子渊)、仲由(子路或季路)、端木赐(子贡)、冉求(子有)、闵损(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子我)除了言偃(子游)和卜商(子夏)孔门十哲都聚集在这里

孔子在51岁时,取得了现实的成功,更为几千年的封建司法,提供了一种伟大的人道传统,直至至今这种传统仍然穿越历史的时空,熠熠生辉。但之后孔子公室衰弱,权力下移,政局动荡不休,孔子在鲁国政坛开始陷入了困境,鲁定公13年孔子已经被鲁国的政坛抛弃,孔子想离开鲁国,但一直不舍得,在孔子走时,唱了一首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失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之后,孔子于公元前497年,开始周游列国,直到公元前484年,回到鲁国,40年里,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七个国家,在卫国呆的时间最长,居住了十年

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多次遇到灾难,遭遇生平最大一次磨难是他们被围在陈国,蔡国之间的荒野,绝粮多日,病饿交加。孤绝境之中,孔子与弟子们进行了一场“君子亦有穷乎”的讨论

孔子回国后,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和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中,他自己,在古稀之年达到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造就了辉煌的成绩。

鲁哀公16年,73岁的孔子病倒,唯一的儿子已经去世,最爱的弟子颜回子路也死了,面对匆匆赶来的弟子子贡,孔子百感交集,讲述了自己的一个梦,七天后,伟大的圣人孔子去世,弟子们以父丧之礼安葬孔子,并守丧三年,三年期满,相向痛哭而别,而子贡又在墓前搭间草屋,独自守着老师又三年才离去。孔子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已经成为了一面旗帜,凝聚着一个民族,将立新的光辉照向四面八方。

孔子真是个奇迹!

读《孔子传》读后感篇5

每读一次《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这本书,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这次也不例外。读了这本书的方法篇“高效课堂是教师一生的追求”这部分内容之后,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里面的学习金字塔式的七种学习方式:第一种,“听讲”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的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20%;第四种,采用“示范”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30%;第五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75%;第七种,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在这几种学习方式中,我觉得最有必要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得到的知识。虽然在这七种学习方式当中,“小组讨论”的学习效果并不是最佳的,但是比后两种操作起来更容易一些,因为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曾经经历过知识形成的过程,那么脑海中的记忆就会定格很多年。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有必要把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下去。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也真实有效呢?下面就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商埠街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很多年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时常用到,陌生的是我们一直在做“小组合作”这件事情,至于效果如何我只能说不是很理想。提起小组合作学习,我不得不说,我们大多数老师在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过于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也由此浪费掉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糟糕。所以,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了我们当下要认真研讨的问题。

每一次上公开课之前,我都会思考同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了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不断从网上查这方面的资料,久而久之,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虽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多,但我觉得效果还是有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成功的'例子来谈谈小组合作学习。

记得20xx年我上的一节公开课《年月日》中就合理地用到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之前我也没有想到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问题是“为什么20xx年全年有365天,而20xx年全年有366天呢?”问题一抛出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先是独立计算并思考,接着就是很自然的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在小组内激烈地讨论,每个同学都参与进去了。所以不用我讲,他们就发现20xx年比20xx年多出的一天正好多在二月。由此得出闰年就是366天,而平年是365天也是因为二月的缘故。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后面的平年、闰年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很容易看出闰年为什么比平年多一天,多就多在闰年的二月比平年的二月多一天。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让我省去了教学“计算全年的天数”这个环节。这样即起到了衔接的作用,又节省了时间。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也不是一节课自始至终都使用,更不是只在课堂中使用。课前的预习,课后的练习,课外实践更离不开小组合作。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训练要求,把握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性学习。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读《孔子传》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读哈利波特读后感作文5篇

读?w草原的读后感5篇

读英雄故事写读后感5篇

读红色经典书籍的读后感5篇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5篇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5篇

读曹文轩的书的读后感5篇

孔子作文600字6篇

我了解的孔子作文6篇

关于孔子演讲稿6篇

读《孔子传》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