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思路,增强课堂的组织性,撰写教案使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降低课堂中的盲目性,以下是一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1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觉以及各种操作活动认识周围世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操脑,探究问题。操作探索活动也成为了中班幼儿比较适宜的活动和学习方式。
本次活动,我采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水和鸡蛋等,抓住这一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最大限度的让幼儿去观察、探索、操作实验等。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在实验中,我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曾强
幼儿的目的性。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对探究活动感兴趣;
2、能力目标:能在实验操作中观察现象,并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
3、知识技能:能够主动探究清水里加入盐或者糖,使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活动,感知盐和糖在水中融化可以使蛋浮起来。
难点:在使鸡蛋浮起来的实验活动中,感知盐和糖放入水中的量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常见的物品,喜欢参与实验活动。玩过物体在水中漂浮、沉浮的实验。
材料准备:矿泉水瓶、鸡蛋、盐、糖、勺子、搅拌棍、记录卡、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图片导入:
1、教师:请幼儿说一说,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那么你玩过什么玩具或者物品,它浮在了水面上?
(二)提出让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的问题,引出兴趣。
1、教师:“我手中有一杯清水,将鸡蛋放进清水里,鸡蛋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你们有办法让他浮起来吗?”
二、经过部分
(一)教师实验,幼儿观看
1、教师:“现在我是一个魔术师,我手里有个神奇的物质,我将它放入这个杯子里一勺,仔细看我的一勺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我在我的纸上用点来表示我加了一勺,你们看看有变化吗?”
“我在放入第二勺,在纸上再点一个点,你们看看鸡蛋变化是什么?”
“放入第三勺,继续在纸上画一个点,又怎么样了?”
(二)教师出示盐和糖,幼儿猜测。
1、教师:“我们看到了浮起来的过程,可让它浮起来的神秘物是什么呢?”(出示糖、盐。)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尝一尝我手中的糖,你们猜一猜,几勺盐可以让鸡蛋浮起来呢?
2、出示表格,教师:“这张表格上有和糖的,蓝色笑脸代表盐,红色笑脸代表糖请你们猜一猜,哪个放了三勺鸡蛋浮起来了?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认为的糖或者盐相对应的笑脸,贴到小黑板上。”
(三)实验过程
1、教师:“有两张桌子,桌子上分别放了盐、糖,请小朋友们走到自己猜测的位置,进行实验,在实验中,请保护好你的鸡蛋和记录纸不要丢。桌子上的物品可以多放些。完成这个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记住每加入一勺在自己的记录表上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加入的勺数。”
2、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向水中加物质,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讲述验证结果
将幼儿手中的表格投放到电脑中,教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哪组小朋友。水里加了什么,加了多少勺,你的鸡蛋怎么样了?”
(五)继续实验
教师:“现在,我有个疑问,如果我想让加入糖的鸡蛋也浮起来需要怎么做?”
教师:“请小朋友们继续使用自己的记录表,用自己的方式将用了多少勺记录下来。教师:“那么现在我们来向糖水里继续加入糖,看一看加入多少勺,鸡蛋可以浮起来。
刚刚加盐的小朋友,请稍等,老师为你们换糖和水杯继续实验。
三、结束部分
教师:“原来,盐加入水中可以让鸡蛋浮起来。糖在水中也可以在水中浮起来,只不过加入的量要比盐多很多。那么,为什么我们使用相同的材料放入的糖数不同?”幼:“鸡蛋的大小不同,水的多少不一样。”
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首先鸡蛋的大小会影响白砂糖的多少,使鸡蛋浮起来;其次,水的多少也会影响鸡蛋浮起来;第三白砂糖会形成固状,没有盐那么容易加入,所以糖的量也没有盐好掌握。”
四、活动延伸
每个小朋友加入不同的糖的量可以使鸡蛋都浮起来了。下一次活动中,可以带秤和量杯继续实验。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紧紧贯彻《纲要》和《指南》精神,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利用幼儿的身边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来进行了这节科学活动,探索身边的科学,感知浮的现象。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材料,紧紧围绕浮起来贯穿活动,幼儿对实验结果进行主动大胆猜测和探索尝试,认识了水中加入少量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再次进行加入更多的糖使鸡蛋浮起来,给幼儿更多的探索空间。在活动中,让幼儿直接感知,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幼儿的好奇、探索、尝试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直观思维能力,幼儿的专注投入,为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幼儿感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在下次实验中,带秤和量杯,固定水、鸡蛋和糖的量,给孩子更多探索的空间。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2
设计意图
在晴朗的夜空,孩子们会看见许多行星。在他们的眼里,星星是有生命的,因为他们发现星星总在不断地眨眼睛。他们偶尔也会发现一颗流星从天边划过,留下长长的一道印痕。这些星星想干什么呢?此活动旨在让孩子们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拓展孩子们的想象空间。
活动目标
1、 了解有关流星、陨石的指示,理解故事内容。
2、 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3、 提高角色表演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观察夜空的流星。
2、 收集陨石的图片。
3、 故事挂图、配乐故事。
过程建议
1、 回忆对夜空及流星的观察,说说自己对夜空的想象。
2、 听配乐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看图听故事,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小星星为什么想去地球?月亮婆婆和白云姐姐为什么不让他去?小星星是怎样做的?小星星到了地球上,他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
4、 听故事,学习故事中的词、句。
月亮婆婆说,地球是个怎样的地方?
小星星想到地球上去生活,月亮婆婆是怎样说的?
小星星对白云姐姐说了什么?白云姐姐又是怎么说的呢?
5、 表演故事。
延伸提示
1、 绘画:小流星和他的朋友们。
2、 绘画:神秘的夜空。
资料库:
小流星
一颗小星星,坐在银河边,听月亮婆婆讲故事。月亮婆婆说:“离我们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地球,那儿长着美丽的花草,生活着许多可爱的动物。清晨,小鸟的歌声唤醒黎明,鲜花在田野上开放……..”
小星星听得入了迷,他对月亮婆婆说:“月亮婆婆,我想到地球上去生活。”月亮婆婆听了,笑眯眯地说:“傻孩子,地球离我们这儿太远了,你飞到地球上去,会摔得粉身碎骨的!”
夜深了,小星星回到家里,他怎么也睡不着,总想着美丽的地球。
第二天,他去找白云姐姐:“白云姐姐,我想飞到地球上去,去看看那儿美丽的森林、金色的田野、万紫千红的鲜花……”白云姐姐说:“傻弟弟,你千万不能去呀,你会在与空气的摩擦中烧成灰,而且再也飞不回来了呀!”
小星星听了白云姐姐的话,不再提去地球的事了。但是,他一直在做着到地球区的`美梦。一天,他终于下定了决心,离开了天空,朝着美丽的地球飞去。
小星星飞呀飞,一会儿,他觉得浑身火辣辣的难受,自己真的和空气摩擦而燃烧起来了。他忍受着疼痛继续往前飞,飞呀飞,他的身体渐渐变小了,最后终于飞到了地球上,变成了一块灰石头。
他张开眼睛望着美丽的田野,听着小鸟儿欢快的鸣叫,好高兴呀。一会儿,一群欢乐的小鹿、小羊、小猴和小刺猬朝他走来。小星星高兴地说:“我是小星星,我们交朋友吧!”
小星星和动物们一起唱歌跳舞,快乐极了。从此,动物们有多了一个小伙伴,大伙亲热地叫他“天上下来的小流星”。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工具,感知工具与人们的关系。
2.学习正确使用卷笔刀、刨笔器、订书机、扫帚、簸箕等工具。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探索、发现生活中工具的多样性及特征。
5.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分类。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一些常用的工具,如:榨汁器、鞋刷、起子等。
2.和幼儿一起准备分组活动资料:小订书机6只、刨笔器3只、卷笔刀若干、扫帚6把、簸箕6把、纸、铅笔若干、起子、小榔头、木板、铁钉等。
3. 课件
活动过程:
1.说说工具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工具: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讨论:人们为什么要发明工具?
2.使用课件,让幼儿知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和幼儿一起看看几种工具,讨论这些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重点了解卷笔刀、刨笔器、订书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3.幼儿分组活动,联系使用各种工具。
(1)用订书机修补图书或制作图书。
(2)练习刨铅笔。
(3)练习用扫帚扫地。
(4)练习用鞋刷为同伴刷皮鞋。
(5)练习使用起子,榔头等工具进行木工小制作。
4.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予以帮助指导,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小百科:工具原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工具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其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所以只要能使物质发生改变的物质,相对于那个能被它改变的物质而言就是工具。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外形特征,知道每个手指的名称及用途。
2.通过游戏的方法,记忆手指的名称。
3.产生认识自己手指的兴趣,知道手有很大的用处,要保护手。
活动准备:
准备一个ppt
活动过程:
一、 出示手掌画,引起幼儿兴趣。
师:宝贝们,你们看 !这是什么呀?睁大我们的小眼睛仔细看看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二、 观察认识手。
师:哦,原来这是用我们的小手画出来的呀!原来我们的小手也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呢!那宝贝们你们的小手在那里呀?伸出来让老师看看,我们有几只手呀?{我们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手上有手指、手心、手背,指甲,指关节}
观察一下我们每个宝贝的手是不是一样的呢?(手的粗细和长短)
三、 认识手指的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手指的名称: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今天呀,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我们的小手宝宝,宝贝竖起小耳朵仔细听!(我们是生活在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兄弟,但是我们的名字是不一样的。我最矮最粗,但我最能干,所以他们叫我大拇指。我旁边的这个高一点的叫做食指。中间这个最高的叫中指。最瘦最小的这个是我们的小弟弟,叫小拇指。宝贝们,我们还漏掉了哪个手指呀?哦,剩下这个不最粗,不最细,不最高的手指不好取名字,所以呀,后来我们就叫他无名指。宝贝们记住我们这五个小兄弟的名字了吗?)宝贝们,记住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和老师一起叫出他们的名字好吗?(教师伸出手指,让幼儿说出名称)现在啊,老师要跟我们宝宝玩一个手指点点名的游戏,老师点到哪个手指的名字我们宝宝就把那只手指举起来给我看,好吗?(看谁举得又快又对)
四、小手的用处
师:刚刚呀,我们认识了自己的小手,小手宝宝悄悄的告诉我说,它可是你们的好帮手呢?那小手宝宝能帮你们做什么呀?我要请我们宝贝来说说(小朋友的小手这么能干吗,能拿东西吃,能收拾玩具,会画画,会写字,会穿衣服……)我们的小手有这么多的好处呀。
师:我们的小手能够帮助我们做这么多,有这么多好处呢,可是呀,我们有的宝贝就是不让自己的`小手动起来,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你们说这样好不好呀?小手也很不喜欢这样的小朋友,因为这样小手也越来越不灵活了,好多事情都不会做了。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多动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小手会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它才会成为我们的好帮手。小手对于我们来说真是非常的重要,如果我们不注意让小手受伤了又会怎样呢?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小手呢?
师总结: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小手,不能玩小刀、剪刀等危险的东西, 要勤剪指甲保持卫生,不咬手指头,现在我们早上的天气很冷,宝贝们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要戴手套防止冻伤我们的小手。宝贝们,你们记住了吗?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的落叶树,感知秋天树叶变化的季节特征。
2。尝试按树叶的形状、大小与影子进行匹配。
重点难点:
尝试根据树叶的形状、大小与影子进行匹配。
活动过程:
一、感受秋天的变化。
提问: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哪可以看出是秋天了?(天气变化、人们的着装、大自然环境的变化)小结:秋天草儿变黄了,树叶落了,树上结果子了,天气也变凉了。
二、播放多媒体课件,了解故事内容。
1。播放动画前半段提问:小树叶为什么会离开大树妈妈?
小结:秋天到了,一些树叶就会慢慢地变黄,慢慢地离开大树。
2。播放动画后半段提问:树叶离开大树妈妈后做了什么事情?树叶宝宝是通过什么办法,怎么样才找到自己的影子的?它们的形状一样吗?颜色一样吗?
教师小结:小树叶终于亲到了自己的影子,原来树叶和影子在形状和大小上是一样的。
三、在观察、比较、质疑中发现秘密,获得经验。
播放录音:大家好,我是梧桐树的叶子,一到秋天我也会离开大树妈妈,我也想去亲亲自己的影子,你们能帮我找找我的影子吗?
1。帮梧桐叶找影子(出示众多梧桐叶的.影子)请幼儿仔细地看一看、找一找,哪片是梧桐叶的影子?为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树叶和它的影子在形状、大小上是一摸一样的。
2。拓展有关落叶树的知识讨论:秋天里还有哪些树叶也可以亲到自己的影子?
教师小结:秋天到了,有好多树的叶子会掉下来,我们把这些树都叫做落叶树。
3。幼儿操作,匹配游戏,进一步积累经验。
教师:让我们来帮帮这些小树叶找找他们的影子,用线把他们连起来。
延伸活动:
那等我们中午吃好饭,我们每个人到树下捡一片树叶,然后到四周去找找树叶的影子。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触摸不同材料的物品,尝试表达自己触摸的感觉。
2、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发现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触摸的感觉。
活动难点:用尽可能完整的话表述自己触摸到的感觉。
活动准备:
百宝箱:放些简单的物品(比如:瓶子,毛绒玩具,雪花片;有硬的、有软的、有热的、有凉的等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百宝箱,提问引发幼儿猜测。
教师:这是一个神奇的百宝箱,里面有许多宝贝,猜猜会有什么呢?(幼儿回答)
教师:怎样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吧!
二、小手摸一摸。
教师伸手摸一摸,并告诉大家摸后的感觉,如软软的,很硬的,圆圆的等,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物品。
教师:接下来我请幼儿摸一摸、说一说,引导其他幼儿猜一猜。
三、玩一玩。
与伙伴交换摸到的物品并玩一玩。
活动建议:
投放材料时,要结合自己班级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如:各种大小不同的纸,积木,平时经常能够看到的水果……那么在活动第二个环节中孩子们就能够猜出百宝箱的物品,从而体验到猜对后的快乐,情感目标就很容易达成。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小手摸到了什么》,重点是引导幼儿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尝试表达自己触摸的感觉。知识经验方面,为了更好为活动作准备,我们将一些常见的词语,如“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词汇介绍给幼儿,活动前,我收集了许多生活中具有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不同特征的东西。这些准备工作,为幼儿探索提供了条件,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活动中,我以百宝箱的出示引起幼儿兴趣,并提问引发幼儿猜测“这是一个神奇的白宝兴,里面有许多的宝贝,猜猜会有什么呢?”“怎样才能知道百宝箱里藏了什么东西?”引出幼儿用小手摸一摸的行为,鼓励幼儿大胆触摸。并且一触摸就能很好的说出来。在出示冷热武平时,幼儿能迅速说出自己摸到的冷热的东西,我发现幼儿对于冷热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因此,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只是将幼儿的一些经验进行了提升。而对于软硬的东西,在幼儿触摸过这些东西以后,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但是还有部分幼儿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述。因此,我重点进行了介绍,而且边示范边向幼儿讲解软硬的不同“软的东西我们用手摆弄可以让它变形,而硬的东西我们用手怎么摆弄它都不会变形”,边说边把软硬的词语教给幼儿。为了检验我的方法是否有效,我又出示了几种物品,请幼儿去摸,然后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幼儿按照老师的'样子去触摸东西,一会幼儿就说出了哪些是硬的的,哪些是软的,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很快就分清了软和硬。在介绍粗糙和光滑的时候,发现幼儿对粗糙的东西的认识经验比较少,摸完以后也是说不出,因此,我向有介绍了粗糙和光滑东西的特点,如:“粗糙的东西,手摸在上面给人不舒服的感觉,而光滑的东西摸上去,手就很舒服,有种滑滑的感觉。”为了丰富幼儿这方面的经验,我还准备了许多具有这些特征的物品,让幼儿去触摸,给幼儿更多感受的机会,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不足:
在活动室里摸一摸,由于人数较多,可以改为游戏时个别幼儿分组进行。便于老师指导和观察,而更利于幼儿扩大探索的空间。对于刚刚进入小班的幼儿来说,在科学探索方面,幼儿的知识经验还不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也欠缺,对一些科学活动的操作规则缺少经验。这些都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活动中注意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不断完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篇7
设计意图:
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园的典型活动,本次活动有两大亮点:第一,选材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随手可取、随处可见的材料,通过连接让孩子找到一些连接的方法;第二,是探索连接各种方法之外,还明白办法总比问题多,这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信念,这将伴随着孩子经历小学、以后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
活动目标:
1.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根据问题探索连接的方法,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根据问题探索连接的方法,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活动准备:
1.插塑积木、绳子、毛线、吸管、纸、橡皮筋等。
2.用于板书的纸和笔、问号贴纸。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稳定幼儿情绪:《心手相连》。
2.游戏:《连连看》,引入连接的探索。
二、基本部分:
1.提出问题。
今天,看你们玩得那么开心。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也想玩连连看,你能把它们连起来吗?
2.尝试把准备的各种材料连接起来。(这个环节是让孩子通过尝试积累连接的经验,探索连接的方法)
(1)幼儿操作的时候观察孩子操作过程,及时用准确地词语概括出孩子连接的方法。
(2)总结孩子的探索。
3.出示问号,明白办法总比问题多。
4.尝试不借助工具,把纸条连起来(这个环节是在材料上引发出活动的挑战性)
(1)教师:你能试试不借助工具,把纸条连起来吗?
(2)总结孩子的连接方法。
三、结束部分:
科学态度的提升。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模板7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