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还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案的有效性在于其能够灵活应对课堂实际,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和进度,下面是一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纸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纸的科学活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喜欢搭积木,体验造好高楼后的愉快情绪。
2、能注意观察、学习他人的经验,尝试用多种方法垒高。
3、探索将积木垒高的方法,积累关于垒高的具体经验。
活动准备:
中号积木若干,垒高要素卡片,小红旗、条形皱纹纸若干,课件《快快垒起来》。
活动过程:
1、播放ppt观察高楼外并举行盖高楼比赛,引发幼儿垒高的兴趣。
教师:喜欢这些楼房的'图片吗?今天我们来当个小小建筑师,进行盖高楼比赛,看谁的楼房盖得最高。
2、回忆已有经验,幼儿自选材料"盖楼房"。
教师:怎样才能将楼房盖得又高又稳呢?
3、幼儿目测出最高的三座房子,师幼共同总结、归纳垒得高的原因。
教师:谁的楼房盖得最高?他是怎么盖得这么高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要素卡)
4、再次进行比赛,使用数量、形状相同的积木进行垒高。
(1)教师:这次我们用数量、形状相同的积木进行比赛,看看谁垒得最高!
(2)教师和幼儿一同进行测量,选出高楼的冠亚季军。
纸的科学活动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2、了解纸的一般用途,懂得爱惜纸。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玩纸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活动难点:在认识不同质地纸的'基础上,了解纸的一般用途。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出示纸袋
这是一只纸袋,你们想可以放些什么?我在纸袋里放了许多宝宝们喜欢的纸,猜猜看这个纸袋宝宝里会装的是些什么纸?(白纸、挂历纸、卡纸、餐巾纸、手工纸、报纸、超市的广告纸、纸箱等辅助材料)。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师:小朋友,你们看一看,这些纸一样吗?它们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颜色、光亮度不同
师:请你们用小手摸一摸,这些纸摸上去有什么不一样?感觉怎样?
小结:光滑和粗糙,硬和软,厚薄等不一样
三、了解纸的用途
师:你们想想看这些纸有什么用吗?
(1)出示餐巾纸 教师提问:餐巾纸可以帮宝宝擦什么呀?(擦过的餐巾纸放哪里?)
(2)出示手工纸(说说颜色)提问:这是什么颜色的手工纸?(红黄蓝绿)
手工纸可以干什么?(可以剪、可以撕)
(3)超市的广告纸(认说日常用品)提问:小朋友在广告纸上看到了什么?
(4)出示报纸(新闻)提问:报纸是谁看的?报纸上有什么?
小结:宝宝长大了,也来看新闻、看故事。
小结:小朋友,纸宝宝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用处,我们要爱惜纸宝宝和图书,节约用纸。
四、亲子制作
师:现在呀有个纸娃娃想邀请我们宝宝去参加它的生日舞会。但是它有一个要求,需要我们每个宝宝都带上纸帽才能参加,那么现在就你们动动小脑筋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顶漂亮的纸帽吧。
五、玩一玩
播放音乐,戴上制作好的纸帽去参加纸娃娃的生日舞会。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摸等感官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在这里课前我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以便让幼儿们能够更好的在活动中去发现、去观察。
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与坐在一旁的家长一起动起来,利用各种纸的用途来制作小礼物。一面可以让幼儿对纸宝宝产生兴趣,另一面可以促进亲子间的感情,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科学活动重在让幼儿参与,而这堂课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我讲的太多,可能是我太注重课堂纪律,而忽视了幼儿。
纸的科学活动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能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萌发初步的探索兴趣。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 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
杯子、葡萄、盐、记录纸、视频“死海”的有关资料
三、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吗?”(幼儿回忆经验)
2、教师质疑小结。
为什么在水里加了盐,鸡蛋就能浮起来的呢?原来盐溶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鸡蛋就浮起来。(幼儿一一说说:浮力)
(二)幼儿操作活动。
过渡:那是不是加了盐,物体就能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1、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呆会自己去试一试。在桌子上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盐,用筷子充分搅拌,放入葡萄,看看结果怎样?并把它记录在纸上。记住:试一次记一次。
2、幼儿操作
3、交流:我发现一号桌的小朋友动作很快,由请他们来说说他们的发现?(1号组:我加了1、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4、为什么加了1包、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来呢?(盐变多)
5、教师小结:是呀,当水喝1包盐,浮力很小,没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盐,还是浮力太小,只有当水喝足了盐,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让葡萄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浮力越大。
6、还有哪一组的.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2号组:我加了1、2、3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4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7、教师质疑:刚才你们介绍了你们的发现,老师有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一号桌只要加3包盐,葡萄就能浮起来,而2号桌要加4包盐,3号桌要加5包盐呢?(观察3桌杯子里的水,)水的多少
8、你们都发现了呀,(出示标记)1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号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盐也有关系吗?到底是什么关系?(幼儿讨论)
9、小结:原来水越多,需要喝的盐也就越多。只有让水喝足了盐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让它浮起来。
(三)观看录象。
1、除了鸡蛋、葡萄能浮起来,我们的人能不能浮起来?(幼儿猜测)告诉你们,其实我们的人也可以浮起来,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
2、幼儿观看录象
3、真是神奇呀!谁来说说看:为什么人也能浮起来?原来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盐量比我们普通的海水要高6、7倍,浮力很大,难怪我们人都可以躺在上面了。
(四)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有的小朋友把葡萄都浮起来,那能不能再让它沉起来呢?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
纸的科学活动教案篇4
设计思路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幼儿学习的最好内容。我园地处农村,沙堆、沙滩随处可见,幼儿随时都能利用简单的工具玩沙,因此设计本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提高幼儿的玩沙技能,培养他们对自然物和科学现象的兴趣;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快乐,促进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活动目标
1.感知沙子的特性,说出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2.能积极主动探索沙的多种玩法,掌握一定的玩沙技能。
3.充分享受玩沙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沙滩(湿沙、干沙都有)、小铲、模子、树枝、纸板、筛子、小桶、水。
2.带领幼儿分别在沙路、水泥路上骑童车,体验不同的感觉。
活动过程
一、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1.教师和幼儿一起赤脚分别在干沙和湿沙上自由活动,做一做各种动作。
提问:小朋友喜欢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
踩在沙上有什么感觉?
(评:丰富感性经验,感知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2.让幼儿两人一组用筛子筛沙子,边筛边观察。
提问:筛子里的沙子哪去了?小石头会漏下去吗?
沙子是什么样的?
小结:沙子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
(评: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运用比较法加深对沙的认识)
3.请幼儿用力踩踏刚翻的新沙。
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小结:沙粒与沙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提问:用力踩水泥路面会陷进去吗?
为什么在沙路上骑车费力,在水泥路上骑车省力?
小结:沙与水泥的结构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觉也不相同。
(评:观察现象会让幼儿觉得好奇、神秘,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幼儿能积极、愉快地掌握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通过沙路与水泥路面的比较,幼儿能初步了解现象与事物的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4.谈话:小朋友喜欢怎样玩沙?
小结:沙土可以挖、装、筛,可与水混合玩等。
(评:此环节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二、幼儿自由玩沙,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师分组指导
1.用各种深浅不同的模子做点心,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帮助幼儿掌握这样几方面的技能:沙的湿度,用手压沙的力量,往外扣点心时模子离地面的高度。
2.挖井、造房子等,丰富经验:
(1)挖土时要细心、耐心。
(2)及时整修。
(3)沙土要压紧。
3.筛沙子:将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动,观察手指、手心上会留下什么?沙还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动?
4.创作沙画:怎样才能使同一种图案在沙里看得最清楚?干沙梳平——干沙压平——湿沙梳平——湿沙压平,分别比较。
5.鼓励、启发幼儿玩出新花样。
(评: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师幼之间互相传授经验这两条途径,验证沙的特性,体验玩沙的乐趣)
三、小朋友互评作品,谈谈玩沙的感受,教师表扬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创造性玩沙的幼儿,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带领幼儿观看建筑工人如何利用沙、石子、水泥搅拌成混凝土,知道沙的巨大作用,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2.实验:向装满干沙的玻璃杯内倒水,会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幼儿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纸的科学活动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激发探究昆虫奥秘的欲望。
2、发展细致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昆虫躲在哪里》。
2、视频:昆虫的保护色。
3、白板课件。
重难点:知道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
【活动过程】
一、观看有关昆虫伪装的课件,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你们见到过哪些昆虫,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神秘的`昆虫,他们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看你能不能一下子就把他们找出来?(播放课件)
二、引导幼儿了解保护色,开展讨论,积累经验。
1、引导幼儿了解什么是保护色,以及保护色对昆虫的作用。
(1)师:小朋友的眼睛真棒,把刚才藏起来的小动物都找出来了,那么小动物为什么要躲起来呢?(请幼儿个别回答)
(2)带领幼儿讨论:昆虫为什么要有保护色?如果没有保护色,它们将会怎样?
(3)师进行小结:原来,刚刚的昆虫利用了保护色来伪装自己,目的就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躲避危险。
(4)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保护色,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驱除危险。那谁能来说一说你看到或听过的这种类似的昆虫呢?
(5)幼儿相互讨论,教师请个别幼儿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昆虫以及它的保护色。
2、播放课件,了解一些常见的昆虫,以及它的保护色。
师:现在,我们来来揭开神秘昆虫的面纱,看看他们躲在哪里,它们的保护色是什么样子的?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3、播放视频,让幼儿知道昆虫保护自己的一些办法。
师:刚刚,我们只说到了保护色,现在,我们来看看昆虫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4、教师进行相应的小结。
三、游戏活动:昆虫躲在哪里。
1、师:我们刚才学习了保护色,知道了昆虫保护自己的一些方法。现在,我们的昆虫也要和我们一起来做游戏了。看看谁能来找出它们?
2、教师边出示白板课件,边介绍游戏规则:现在,我们来进行比赛吧。分成两队,一队是苹果队,还有一队菠萝队,找出一个奖励一颗红心,看哪组找出的小昆虫多。
3、幼儿进行找昆虫游戏比赛,教师给获胜队相应的奖励。
纸的科学活动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鼻子能闻气味,嘴巴可以尝味道。
2、引导幼儿能用闻和尝的方式辨别食物,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
3、引导幼儿了解鼻子和嘴巴的重要性,初步学习保护鼻子和嘴巴的方法。
二、活动目标
1、相关图片
2、辣椒、苦瓜、柠檬水、香水各一瓶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引导幼儿进入芝麻开门环节。
(1)看看画面中这两个小朋友脸上少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帮他们贴上吧!
(2)请你看看周围的小朋友,是不是每个人都有鼻子和嘴巴呢?
2、教师出示香水,请幼儿先看后闻。
(1)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2)教师喷出香水请幼儿闻一闻,香水的气味怎么样?
(3)你们使用什么闻到香水味的?
3、教师带领幼儿进入科学大探索环节,引导幼儿大胆猜测几种食物的气味。
(1)榴莲和臭豆腐的气味一样吗?它们的气味好闻吗?
(2)蛋糕的气味是什么样的?
4、教师出示辣椒、苦瓜喝柠檬,请幼儿大胆的尝一尝。
(1)你们看看它们是什么?你有没吃过呢?
(2)请幼儿轮流尝一尝,分享品尝后的感受。
(3)辣椒是什么味道的、苦瓜是什么味道的?柠檬的味道怎么样?
(4)你是用什么尝出来的?
5、教师播放第二幅画面,引导幼儿大胆猜测几种食材的味道。
教师:哪位小朋友告诉老师棒棒糖是什么味道的?盐又是什么味道的?
6、教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保护鼻子和嘴巴的方法。
教师:我们的小鼻子可以闻气味,小嘴巴可以尝味道,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他们呢?
四、活动延伸
教师和幼儿一起共同了解有关动物鼻子的相关知识。
五、活动总结
在本次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他特殊气味或味道的饮料,提醒家长在生活多引导孩子闻一闻,尝一尝家长的调料和其他食材,拓展孩子的生活经验。
此外,本次活动教育幼儿不挖鼻子,不把东西放进鼻孔里,要用手帕或纸巾擦鼻涕,不吃过烫过凉的食物,不吃坏的、脏的食物,不把手指伸进嘴巴里,一定要告诉幼儿不是任何的食物都要放进嘴巴里尝一尝!
纸的科学活动教案篇7
活动目标
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枝叶会变色、还会飘落,有些树叶为什么又不会变色。
重点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小朋友知道气候变化导致树叶的变化
难点是我们南方冬天树叶变化不是很大,多是常绿树木。
活动过程
1、选择好能代表秋天的挂图。
2、出示自己准备好的树叶。
3、让小朋友感觉自己现在的穿着和夏天有什么不同。
4、介绍我们气候变化导致树叶的变化,然后让小朋友自己做比较。
5、教学反思
通过秋天树叶的变化让小朋友知道大自然气候的'替换,但由于地域的不同会让小朋友遇一些迷惑不解的问题,比如秋天树叶变黄,枫叶变红这些现象,而榕树、松树、樟树等一些常绿树就要我们费些时间向小朋友解释才行,要不会让小朋友感觉到我们老师说话自相茅盾的。
纸的科学活动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难点: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画到记录纸上。
纸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