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观后感,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影片所传达的情感与价值观,观后感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演员表演的评价和对导演风格的分析,一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

?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2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队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内容是主讲孔子的一生由鲁国兴盛的国相,衰弱到一个四处传教的乞丐,最终又回到鲁国的人生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惨。

孔子这部电影的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但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但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如果;是现在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是那个战乱的时代,竟然像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

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和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扞卫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4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仁义道德,一边为世人所推崇,一边为世人所群嘲。复周礼使其治国,但终究不能长存于武力至上的乱世,孔子身在无间,心在桃源,世人所赞、所妒都未曾动摇其心,但终其一生思想主张还是未推进人们心中。

目光在远方,可生于乱世,是孔子失败、落魄的根本原因。

“夫子,你可以进去再行礼”,得势时,逃离时,门前行礼从未放弃,“他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吗?还不知道渡口在哪儿?”孔子全心全意维护的人们、孔子“仁者爱人”的人们,在他需要帮助时,还予给他的是讥嘲与不屑,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对于礼教文化深深的抗拒,那一刻,我听到了这个世界的混乱与嘈杂,而孔子面不改色,但我看得到,他的眼眸深邃了一分。

不理解的聒噪声,让这位老人更坚定了脚下的路,因为仁义道德,一定要长存世间!

珠帘微动,羽扇轻启,“《诗》中有许多关于男女情爱的句子,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君子好美,以礼求之”南子的“循循‘利’诱”之下,孔子轻松挡过。

“我从未见过如此好色如好德的人”,南子读懂了孔子在被世道蹂躏之下更顽强的心,孔子又何尝没了解出南子呢?同为被天下人所不屑,孔子在游说列国与教化弟子们时,不断巩固仁义之心,可南子呢?手握权谋却愿身着素衣捧卷读书,孔子在这部剧中唯一一个相似甚至更甚于他的知音,最终也被箭矢射杀。

孔子还是要孤军奋战,一苇以航。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的一场医闹事件,由于患者治疗费用家人不愿意出,就残忍的杀害了坚持救人的医生。“医生们希望这次事件警醒患者,可患者却希望能警醒医生”在品德之心极为看重的当代,仁义礼教还是没能如孔子所期望的那样深入人心,这不是单单一个人的错误,而是一个时代的愚昧。

同样在今天,有冒着生命危险奋战一线的勇士,有耄耋之年英勇逆行的先辈,但同样还是有因为哀悼一天无法娱乐活动就骂骂咧咧的人。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思想要实现,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成功的,哪怕他是圣人。一个时代对于先驱者总是不公平的,但仍然有很多人愿意承担时代担当。

让仁义代替所有私心,让礼乐代替奢靡之音,“读书不如种田”的嚣叫不再根深蒂固,声声悦耳的鸟鸣会让山林更加幽静。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饮水思源,而我们文化的源头,非孔子莫属。

孔子出生的年代是一个轴心年代,这个时代古希腊哲学有苏格拉底,佛教有释迦摩尼,中国儒家有孔子,这是一个美丽的巧合,但孔子出生的时代又是一个乱世,一个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的乱世。

孔子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为尊者死去需要陪葬品,从牲畜到活人都有,上层贵族肯为“仁”放生野雉,却不肯放过将要陪葬的小男孩,唯有孔子提出“为仁杀人,非仁也”一席话语让其哑口无言。

此后齐鲁会盟,以农车胜战车,被提拔为戴国公,一时风光无两,前途似锦,但也因触及贵族利益,被赠玉玦离鲁,孔子的政治生涯,起于仁义礼乐,终于仁义礼乐,“道不同,不相为谋”,上层贵族自不必说,看似支持他的国君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的仁义礼乐贵族国君眼中就是疯言疯语,无用之时便弃如敝屣,孔子的痛苦可想而知,这对孔子来说无疑是灾难,灾难本身没有价值,位于灾难中的思考和斗争才弥足珍贵,孔子做到了,他在思考与斗争中创造了巨大的文化财富,但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不知道夫子的痛苦,也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乱世之中,又有几人能用心倾听孔子的礼乐仁义?

既然身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又哪能如国君所说那般学着做一个愚人?所谓“承礼启仁”,就是礼乐无数束,以仁约束,这是孔子一生的政治主张,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是孔子时代责任和个人抱负的具体体现。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能在灾难中不断思考斗争,创造精神文化财富,孔子在被迫离开鲁国的数十载中,专心学术,形成自己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礼乐和秩序,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源头,涓涓不息流淌数千年。

乱世之中的礼乐仁义之声,是孔子倾尽一生的呕心沥血之音,哪怕你离鲁国再远,回家再难,但国家在这,亲人在这,百姓在这,孔子无论如何都会回来,纵使一头乌发变为满头霜白——“千军万马,吾将归来。”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5

我记不起自己有多少年没写读后感或观后感了,今天把电影孔子认真的看了2遍,感受非常深刻 。这位古代的圣人所说的很多话都是我一直学习的典范,我常常把佛教与儒教结合起来学习,它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儒教比佛教更早流传的说法。

当我看到电影最后孔子结束颠沛流离19年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跪在城门顶礼膜拜的时候,我流泪了,那是一个对祖国对家乡有着无限深情却又无限感慨的垂暮老人,用他全部的爱发出的呐喊声: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

孔子除了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优秀的军事家,对治国一直主张仁义厚德也就是礼乐仁义。认为诗书礼乐是做为君子的必修,能以礼治国是国家社稷人民之福,礼法丧失国家就会大乱。

孔子有3000多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很多都追随先生流离云游,其中冉求 子路等弟子都被各列国请去做将领,孔子没有因为鲁国君上当初被齐国利用,驱赶自己被迫无奈离开心爱的国家而积怨,反倒自己身边的弟子:国危思将,国难用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志士仁人,宁杀身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危邦不入,乱邦不琚,为政不能急于求成。执政者,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凡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名爵者,公弃也,不可以久居,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人间。不要去计较太多名誉的东西,要学会装装傻,发发呆。无为,万能无不为。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若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正所谓:为善者,天必报之以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这就是对孔子最好的写照。世上的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孔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应该去改变自己的内心,求仁得仁,一贫一贱,交情才见。

片中有3个镜头很有回味:

一:当卫国夫人看着自己欣赏的孔丘问:“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孔子解释道“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当卫国夫人邀请孔丘留在卫国,教自己学诗再见面的时候孔丘以“不便”拒绝。理由是“如斯好德好色之人”

二:当大司徒命令人把玉诀送给孔子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诀者,绝别也。

三:当大司徒年老派人接孔子回国的时候,带给孔子一个玉环,我们知道了:环者,归还也。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我会再次去观赏认真体会圣人每一句话的含义。

儒教的学说应该提倡弘扬的,它教给人们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什么是尊孝忠义,更教会管理者懂得以礼治理国家的道理,可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者提出孔子学说老子学说重新搬出来的道理。

一部给我思想给我精神上了一课的好作品,也给我知识有了更多的收获,我对我的孩子也很主张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对爱国敬国,尊老爱幼,孝顺长辈,担当责任尤其重要。

仁 义 礼 立 信,是我小时候就经常听长辈们的说教,也是这些让我长大后去读孔子和老子的学说,虽然我书读的不多,理解也很不够,但我是真的很喜欢,以后还要更好的学习,让我的孩子也学习,相信可以帮助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6

今天,我们全校同学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孔子》,电影里的孔子温和又严肃,有威严的气质但并不凶狠,谦虚恭敬又安详。这让我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还很热爱学习,学习永远不感到满足。孔子也很会教导别人,教导别人永远不知倦怠。我想,“学而不大厌,诲人不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令我终身难忘,孔子的马车正行驶在表面结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块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马车正好在那块冰上,驾车的人让马车跑过了那块冰,一卷卷书却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学生潜入水中,把一卷卷书拿上了岸。这就反映了他的学生是多么爱书啊。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里充分表达了出来。魏国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临近傍晚时,她坐在马车里被人用暗箭射死。临死前,她并没有非常伤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谈时的情景。朝闻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后,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觉得,孔子真是一个伟大的人啊!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我想,孔子,纵然一生落寞,却也有着让我不得不感动与敬佩的性情。

孔子,你的思想,已成永恒,而你的坚持,也将会是我们想要一直延续下去的……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7

?孔子》观后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之师,万世师表”,其言行语录和思想轨迹被其弟子收录集合成《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胡玫导演的《孔子》,一部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电影,当然也吸引众多观众来观赏之,而对于影片的评价则因人而异,正面负面当然皆有。而正如对此影片的评价态度一样,对孔子个人的功过是非当然也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孔子》这部电影主要从公元六世纪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得到重用,步步高升,能够用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来实践。齐鲁会盟中,与齐国斗智斗勇,为鲁国讨回三城失地,维护了鲁国的利益。其政治才能得到充分展示。齐鲁会盟回来后,出任代国相,但季桓子嫉妒,假传音信,叫人予孔子“珏”,孔子知“珏,诀也”。于是这样被罢黜了,开始了其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生活。到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重视,与卫灵公夫人南子相见,言谈举止中展现了其正气凛然不为美色所动的君子风范。历经磨难,最后,当初陷害孔子的季桓子,识时务懂谋略,知道鲁国需要孔子,于是去恳求孔子归还故里。孔子要求不以政事扰之才回国,季桓子答应。

孔子归鲁后,专心治学,开设学堂讲学。公元前四百七十年,孔子逝,终年七十三岁。他最早把普及于平民,弟子遍天下,故有万世师表之称。他为后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了深远的影响,被举世公认为伟大的思想家,家河学者的典范。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冒险电影观后感6篇

八佰电影观后感推荐8篇

员电影观后感5篇

有关电影的观后感5篇

美国电影观后感600字8篇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5篇

平凡英雄电影观后感5篇

闪光少女电影观后感5篇

父亲电影的观后感5篇

观金刚川电影观后感6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