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对书籍的独特见解,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在思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一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红楼梦》阅读后感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红楼梦》阅读后感篇1
一桌一椅一榻,几摞书,参差不齐,四面堆跌。手捧一杯香茗,伴着幽幽的茶香四溢,静下心来,慢慢品尝。香茶与书香,一同带进“黄金屋”。在心灵的一隅,独获“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又不乏几分文人雅致,让我们的人生旅途“风景这边独好”。
喜欢读书的静。她让人得到享受与思考,尤其是在绵绵雨天,窗外细雨霏霏,像牛毛,像花针。雨丝亲吻着玻璃,滴滴答答如少女呢喃。也只有这雨声柔软、细腻,拨动人的心弦。黄灯下,静品《红楼梦》,为黛玉的葬花而潸然泪下。那棵降珠草,用一生的`泪来回报,这绵绵细雨,不正是他的泪水吗?几分柔情又起,风哀怨……唯有雨声沙沙。一经情感的洗礼,吟唱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心底再也不能激荡起浪花,像被降了温,一份伤感,因为读书时的雨声静谧,让人像芦苇般的,静静思考,细细品味。
当你在阅读时,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体会着阅读所带来的幸福滋味,甚至可以穿越千年,与诗人相遇。采撷一本唐诗,轻轻地诵读着,笑容绽放在脸上。回眸唐朝,我看见了那个潇洒神奇的身影,手持一柄剑,行走在山山水水之间,似乎又不被世俗所牵绊的李白。寒风萧瑟,皇宫外,金碧辉煌。他独自站在宫门外,想起数月前天子堂前跑马,醉酒时的力士脱靴,奉命时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鼎盛之际,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却遭人恶语,他没有泪,没有悲,依然一副坦然。是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细细品味,深深地汲取其中的营养精华。
不管是常读,还是第一次品读,总是甘愿被书中所俘虏,时而蹙眉,时而释怀,时而怨,时而愁,跌跌宕宕,波澜起伏。有时读到了乐处,便傻傻的望着窗外,眼前似乎浮现出刚读过的画面,真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阅读中体会读书的美妙,这种感觉如鱼得水,自由自在。
漫尝书香,就像清茶,入口苦涩,回味却甘甜,因为那是跨越了时空留下的记忆。
漫尝书香,“黄金屋”中风景独好!
《红楼梦》阅读后感篇2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一部著作,从明清一直流传至今。时间之久,足以见得其价值。此书表面上是讲大观园中的生活与宝玉、黛玉的爱而不得。但我认为这本书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
如第97章,宝玉在封建家长的掉包计下娶了宝钗为妻。黛玉得知后便一病不起,含恨而终。宝玉在考取功名之后,也带恨出家。宝钗最后只得孤独终老。他(她)们三人都是受害者,被封建社会的思想所迫害。在这种封建迷信下,让三个本可以更幸福的人,最后都以悲剧结局。两个毫无情义的人,因为一句“金玉良缘”被锁在了一起,真是可笑。我觉得作者不仅是在单纯的描写宝玉和黛玉悲凉的爱情,更是在讽刺当时封建思想,诉说包办婚姻的弊端。
我忍不住拿《红楼梦》中的封建社会和我们现在的社会作比较。现在的社会提倡自由恋爱,没有了包办婚姻。大多数人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封建迷信更是几乎没有了!曾经女性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会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受到很多不好习俗的约束。比如古代的“三从四德”“裹脚”等等一系列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甚至毫无人性的习俗。而现在的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不再有什么男尊女卑。法律上也出了许多保护女性的条款,女性的地位和安全感直线上升。可这仅仅是我们中国,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依旧是像《红楼梦》里一样男尊女卑,所以他们的发展更是落后于我们国家,他们国家的女性甚至于不敢在晚上出来,因为抢劫、枪杀,实在太危险!他们国家保护女性的条约又实在是少之又少,在他们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们国家几百年前的社会风气。
看完这本书,我的眼泪涌进了眼眶,我的心中充斥着无限的伤感与悲哀,我感叹旧社会的封建,为《红楼梦》中“受害”的三人感到悲哀。同时我很庆幸,庆幸我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庆幸我生在这安全的中国,而不是带有男尊女卑的偏执思想的国家。想到这些,我的眼泪不受控制的直流,泪水如春雨般多而密。
?红楼梦》这本书让我有了极大的感触。1000人对这本书的想法就有1000种,各个年龄段的人看完这本书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我现在经历过的事还是太少,看不穿这部著作。我会继续拜读这本书籍,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本书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刻。
《红楼梦》阅读后感篇3
在这样一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古典小说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中我惟独对宝玉和黛玉这两个人物最为倾心。而倾心于他们的原因是从他们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抗、对爱情的真诚和那逃脱不了的悲惨命运,给我所带来的心灵的撼动。
整部《红楼梦》我可以说只对其中三个情节印象极为深刻,那就是:宝玉与黛玉合看《西厢记》、黛玉葬花、和黛玉焚稿。
一部《西厢记》让宝玉与黛玉情窦初开,两颗年少的心相怜相惜地走在了一起,从此轻狂的少年因了黛玉懂了几分爱的深沉和执著,让我第一次从这里感受到了爱的伟大力量。自小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宝玉、自恃祖母的宠爱,成为贾府上下人人都奉若宝贝的小祖宗,整天和那些丫鬟小姐嘻嘻笑笑,打情骂俏,而不务正事。然而这样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在清纯脱俗的林妹妹面前,却是十分的乖巧,正验了当今的一句套话:好女人是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再难驯的烈马也会变得温顺而可爱。
自幼出身凄凉,因丧母而不得不投靠外祖母的.黛玉,第一天进贾府的门起,就牢记着母亲说过的话:不可多说一句话!虽然也很被外祖母所疼爱,却因为父亲的败落和无能被贾府里的人所歧视,那种寄人篱下、看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她,又怎的不多愁而善解?所幸的是有一个宝玉全心身的爱着她,这是她生命里唯一的一束阳光,也是贾府唯一能让她倾心的人,然而,在那种等级门第观念森严的社会,一个柔弱的女子,她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吗?
这样的爱情对于黛玉乃是“水中月、镜中花”,遥望而不可及,所以,她终日里以泪洗脸,枉自嗟叹!一颗敏感易碎的心更添几分落寞和凄凉。
黛玉葬花的一幕是《红楼梦》的经典之处。一个清丽哀怨的女子,荷着一把花锄,在满园的落红中独自伤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想起自己的身世,想起一身的病痛,和那渺茫的爱情,怎不叫人惆怅!又怎不让人伤怀!一个多情美丽的女子,一个不染纤尘的才女,终因了现实的残酷而郁郁寡欢。
最让人催人泪下的还是黛玉焚稿的一幕:宝玉被骗得与宝钗成婚,喜庆的鞭炮声中,黛玉重病在床。当贾府沉庆在一片喜庆中,处处是欢歌笑语时,黛玉的生命却已经走到尽头。临终前她一遍遍呼唤着宝玉的名字,可是除了她贴身的丫鬟紫鹃外,就只有那只一直陪伴她的鹦哥了。当灵巧的鹦哥叫着:“宝哥哥来了,宝哥哥来了!”的时候,满腔的哀怨终让黛玉爱恨交加,她绝望地将那些记载着她与宝玉爱情的诗稿化作了灰烬,命比纸薄的她在吐尽最后一口鲜血的时候,叫着的仍是那个“负心人”的名字!
这样让人肝肠寸断的一幕,将整部小说推向高潮。而宝玉在得知林妹妹已去,对着那鹦哥和紫鹃大哭:妹妹我来迟了,我来迟了时,此时此刻的读者无不被其深情所感动,跟着那宝玉一齐痛哭流泪!
在宝玉心里,黛玉便是他生命的一切,黛玉已死,就意味着他的生命被抽空,这样的躯壳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已经形同虚无,于是,看破红尘的他终于抛开一切,选择了出家。
只仅仅是出于封建家庭礼教的反抗吗?不是,还有他对爱情的专一和执著,当爱的人已经离去后,那曾经的美好也随之而去,既然爱已随厮人而去,自然心也死了。哀大莫过于心死,再多的荣花富贵都是身外之物,相比他心中的爱情,自然轻若鸿毛。
本无资格评论这样一部红学巨著,怕肤浅的理解亵渎了曹雪芹先生的力作,也不想让自己的浅薄被大家所唾弃,因出于对曹雪芹先生的仰慕、对《红楼梦》的喜爱,还有对宝、黛爱情的赞赏,才写下这篇文字,愿我们懂得珍惜爱情,更愿天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红楼梦》阅读后感篇4
自从在电视上看了《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剧情也是非常的精彩!
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的逆子;所同情怜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因为和尚的一句话使黛玉和宝玉无法在一起”,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阅读后感篇5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
后人百年揣测,或依诗文或依背景。
因为曹雪芹的不完而终,《红楼梦》便没有了结局。
也许就是如此,《红楼梦》更有意蕴。
高鹗的续写,大多数人都有所否定,而他只是写了自己心中的结局,仅为一本小说,我们又何能言其对错,从一开始这就无以深究,因为没有结果。
更不可深究的是其内容,文章每一处都步步牵引,字字相加。
以往读书,匆匆而过。
有些一旦知晓了开端,那结局也有些了然,余了那些穿插进的情节,有时也会让人有些唐突,但《红楼梦》却不会。
若有,则只能说明你未曾仔细的品,那如同一张早已织好的网,每一处都必不可少,前一笔都是下一笔的暗示。
早在开始,曹雪芹就埋下了引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不算美好的隐示或亦说只是读之人感觉的隐示,可那就是清楚的一根线,所有的针都被系在其上。
细品每一个字义,似乎总有些道不尽的意味,然后所引发深层意思越来越多,每一种都有依有据,对立、矛盾观点的'证据却都出自于《红楼梦》原文。
很多时候,也许刻意的暗示意义,都是我们的想象,可这所有的想象最后都又会变成“可能的”“不是妄谈的”,我想,这才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越是深究,意味就越多,可以说是无尽。
曹雪芹的十年,又是多少人终生都究不透的“雾”。
“红学家”太多,“一百二十回”的章体被他们评了又评,他们本知没有结果,可总是致力于一生,这就是《红楼梦》所下的“毒”。
“任务解析”“背后意义|”、情节分析”……前人说的太多。
而我读后之感仅是:无以深究。
无以深究,这里,是褒义。
《红楼梦》阅读后感篇6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红楼梦》实在是梦一场。打开《红楼梦》,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悲凉。她,让我深深震撼。一对柳叶眉,一双碎星眸,我隐约感到她娇弱的喘息,脑中浮现出她伤感的容颜。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弯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的过了。”他,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书中主人公之一——贾宝玉。宝黛二人在我看来都是浪漫柔情的人,可最后的结局却是宝玉与宝钗成亲,黛玉闻讯吐血而亡。而当贾宝玉掀起大红流苏盖头才知不是意中人黛玉时,悲痛欲绝,一气之下出家当了和尚。
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果真是噩梦一场。玉体易损,红颜易老。前途未知,不如早点放下恩恩怨怨,温一壶酒,沏一杯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生就像《红楼梦》,到头来也可能只是万念俱空。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临,正如故事里家族的兴衰一样,我们只有活在当下,把握当下,尽自己最大努力过好每一天,不要让过去成为遗憾。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故事中的贾府里山珍海味,琳琅满目,让人羡慕不已,都说贾宝玉生在了这富贵温柔乡中,可也正是这“温柔乡”断送了他的一生。可想而知,这荣华富贵也是一把利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争名逐利之事屡见不鲜,都说人的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可这眼睛一红,心就黑了。做人做事,只有不忘初心,才方能始终。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画满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红楼梦》写情,却给了世人许多道理,今日看来,用三年时间邂逅一本《红楼梦》,也算值了。
《红楼梦》阅读后感优秀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