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家阅读后感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回顾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加深记忆,写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继续阅读和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下面是一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蝴蝶的家阅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蝴蝶的家阅读后感5篇

蝴蝶的家阅读后感篇1

?蝴蝶梦》是江江推给我的,此前一直放在kindle里,等到想起来去看的时候已经是两年后了。前几年对于悬疑类的小说过于痴迷,特别是追东野圭吾的小说有点过分了,导致我看它的时候没觉得有多悬疑,只觉得在哪里看过这种类型的书。

这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直到我去百度了作者达芙妮·杜·穆里埃的生平以后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位“深受19世纪哥特式小说以及史蒂芬森和勃朗特姐妹小说创作手法的影响”的英国悬念浪漫作家,并且因为长期在康沃尔郡居住,善于写当地的风景,自创了“康沃尔小说”体系。

没想到啊没想到,时隔6年我再次遇见勃朗特姐妹,还能被拉回大学时为了把毕业论文写完疯狂读好几遍书的梦魇——我毕业论文选的是对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进行分析,至于是希斯克里夫还是凯瑟琳,我早已忘的一干二净,只记得那段时间脑海里对于灰暗的场景始终是挥之不去。

从此,对于英国文学,我向来敬而远之,因为实在是太“致郁”了。

然而,这次我真是一不小心又掉进去了。只不过上一次是苏格兰的风景,这次是康沃尔的罢了,文风不但简直如出一辙,甚至我还读出了那么一丝丝的“霸总文学”既视感?

小说开场描写了曼德利庄园的美丽景色,大篇幅的环境描写是英国文学的惯用写法,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它一开始就把结局先摆出来了。此后的部分,利用主人公第一视角的回忆,加上一些遐想的描写,辅以一些植物及颜色的描写来渲染神秘气氛,黑暗中带点浪漫,阴郁中带点优雅,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写法。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对书中没有出现但是全篇都在写她的人物——丽贝卡——这个人物的好坏难辨处理的极其巧妙。

由于这种写法我实在是太过于熟悉,反而让我不再拘泥于去了解作者的手法甚至这本书的思想内容,而是让我带着好奇和疑问去体会哥特式文学的特点。

我对于哥特式文学涉猎不多,但恰好都读到了其中的几个经典,比如说前面提到过的《呼啸山庄》,还有留学时因为万圣节而读的《德古拉伯爵》。《蝴蝶梦》和前者实在是太过于相像,以至于我觉得当年如果把毕业论文的题目换成对哥特文学流派的探讨也许更有意义。可惜没有如果,即便我写了也许不够深入。关于后者嘛,没啥感受,一部女版的“英雄救美”。

哥特文学作为英国文学其中的一个文学流派,十分注重探讨宿命论,用恐怖、厄运、家族式诅咒、超自然现象等等元素充斥整篇小说,对男性角色的描写以“黑色形象”为主,对女性角色的描写则以浪漫感性为主,不难理解为什么它始终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但任何一个文学流派的出现都不是一个偶然,它是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映射,就像如果不是因为科技的发展,科幻小说也不会因此爆火。哥特文学的产生同样因为时代的变化——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是“日不落帝国”的黄金时代。

工业革命带来的鼎盛时期,使得英国在这样快速运转的社会中产生了一些矛盾——阶级分层导致的贫富差距因此拉开。富人开始追求一些新异的事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哥特式建筑开始出现在大众的眼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哥特文学也应运而生,这意味人们对于恐怖、神秘故事的猎奇心态开始占上风。

文学是讨论“人”的学术研究,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还是今天,每一本小说中的情节都是对当时社会时事的反射,出现的人物都是对“人性”的讨论。哥特文学也不例外,只不过往往伴随着颓废的感情或者掺杂一些诅咒的形式出现。我依稀记得在看《呼啸山庄》的时候,艾米莉勃朗特简直是希斯克里夫的亲妈,赋予这个人物复仇的化身,报复这个,报复那个,看的人三观崩塌。在《蝴蝶梦》中女管家丹弗斯夫人的阴沉和偏执,反而还不如希斯克里夫那么让人有冲击感。尽管这两个人物最终都死了,可脑海里的那种灰暗场景和抑郁的感受真是让人难以出来。

哥特文学中对于人物的处理,使我感觉到他们对于人性的讨论有点浅显:女主角一定是懦弱敏感的,男主角一定是英勇善战的,反派一定是阴沉黑暗的,对于社会背景带来的影响很少涉及,这种对于人物“人性”的讨论显然是不够深入,只能说给人带来了阅读上的快感。只是这个阅读的感觉带给我的确实是一点都不怎么好,所以那个时候我读完《呼啸山庄》以后立刻去读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果然我的三观被扭回正常了。

搁置两年的《蝴蝶梦》看完了,简单写了点关于对哥特文学的思考,先画个逗号吧,也许未来有一天我会把《呼啸山庄》和《蝴蝶梦》重新剖析一遍,不过得找个欢乐的书放在旁边。不然看书明明是这么美好的治愈,被整“致郁”的话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蝴蝶的家阅读后感篇2

?蝴蝶,飞》是一本反映同学之间友谊的儿童小说。

小说紧紧围绕“蝴蝶结”来展开情节。它讲述了程红头上的大蝴蝶结经常挡住后排同学的视线,在老师的规劝和同学的帮助下,程红放弃个人爱好,解下蝴蝶结的过程。

当我刚看故事的开头时,心里可真为程红鸣不平。戴蝴蝶结是个人的自由,一只又大又好看的'蝴蝶结戴在头上该是多么神气、漂亮啊!如果我是程红,我才不会解下来呢。可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我的观点就有点动摇了。因为大花蝴蝶结挡住了后排同学的视线,同学们之间经常闹矛盾,以致连考试成绩都下降了。看完故事,我真后悔自己当初怎么会有这么自私的念头。

书中同学们的深情厚谊真让我感动。他们得知程红被烫后,不顾相互之间的纠纷,热情地给程红补课,背着她上学,护送她回家,使程红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啊!如果我是那些同学,那我又会怎么样做呢?我回忆了一下自己平时的作为,觉得脸上有点发烫。

程红头上的“花蝴蝶”飞了,换上了两只镶着金蝴蝶的发卡。我真高兴她终于进步了,我也为程红和她的伙伴们亲密无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高兴。他们每个人都深深地知道如果个人离开了集体,就像花儿离开了草地。他们让友谊的“蝴蝶”在“鲜花”之中永远翩翩起舞。《蝴蝶,飞》这本小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做事要多为别人着想,不要只想着自己。

蝴蝶的家阅读后感篇3

有的文学作品写得好,于是被改编搬上银幕,例子举不胜举。这一年大多时候,我都是先看了电影,之后偶然找到了对应的原著作,翻看之后大概有两种体会,其一,原来那部电影并不是那么糟糕,并不乏味冗长,忍不住要重新看一遍(如《后裔》《革命之路》)!其二,原来电影拍得远远不够好,只是原著的压缩版,没有那些细节,丢了多少乐趣,电影仅仅是主要内容的概括(如《霍乱时期的爱情》,甚至这本《蝴蝶梦》)!好后悔,并决心以后一定要先看原作,再看据此改编的影像作品!

达芙妮·杜穆里埃深受19世纪以神秘、恐怖为主要特点的哥特派小说的影响,同时亦曾研究并刻意模仿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创作手法,这也就不难理解大家都说《蝴蝶梦》像《简?爱》了。这部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用了大约四分之三的篇幅来塑造一个神秘的rebecca形象,最后四分之一突然反转了她的形象,确实是典型的的惊悚悬疑故事构架。作者熟稔情景交融的写法,使得曼陀里庄园阴森、压抑、处处惊魂!由于先看了电影,于是我对于主角的想象变得十分局限,一边读,一边又让电影中的人物在脑海中重新演绎了一出和电影不尽相同的戏。

不过唯一让我有点疑虑的就是rebecca在嫁给迈克西姆之前到底做了些什么?文中只是用迈克西姆的一句话(她把自己的经历告诉我,那些话我怎么也不愿对第三者重复一遍。)带过,我感觉rebecca既然可以在社交上做得游刃有余,说明她很有能力,具备文中提到的妻子三品德:教养、头脑和姿色,这样一位独立出众的女子,何必当初要与迈克西姆结婚呢?又是何必要和迈克西姆做一桩交易,帮他管理曼陀里庄园,既然是交易,她得到了什么?读者当然看得清楚,她在后面活得谈不上很快乐,所以这是让我觉得这个故事不够流畅的一点遗憾,但整体上,它对得起一本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小说的名号!2

蝴蝶的家阅读后感篇4

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年轻女伴在陪着范·霍珀夫人在蒙特卡洛的蔚兰海岸吃饭的时候带着几分瑟缩的惊慌被动地撞入到迈克斯·德温特——一个拥有古老而闻名的曼陀丽庄园的乡村贵族眼界。

?蝴蝶梦》开头对范霍珀夫人的描写是充满幽默笔调的现实中不乏这样三姑六婆的人物但跟愚蠢联系得这样天衣无缝的范·霍珀夫人却让我们面前升腾起一个活灵活现的小人物。有时候夸张有它无与伦比的魅力是任何别的手法望尘莫及的。

人总是有对比才有优势的或者这个“我”并不是出色的但在参照物范·霍珀夫人的衬托下德温特就不得不注意了我。就像水仙旁放一盆韭兰也许不被人注意但在水仙旁放一盆仙人球无论是哪盆都会起到异乎寻常的夺目效果。在这样有衬托的背景下德温特这个带着满腹心事的中年男人开始通过关注我来转移积压在他心头的无形阴影。

德温特是因为带着“逝去妻子”的“忧郁”、“伤心”引起我的注意的本性淳良的我在初开始和他相交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想回避这一点总是拿捏着十二分的小心不触动他心底的伤疤的。但是年轻的我的骨子里还有好奇又想方设法想知道得更多一点。在我没太见过世面的眼里德温特就是一个典型中世纪贵族的形象高贵、阴冷、倨傲而且有些难以接近。而我则是一个因为地位卑下常常胡思乱想喜欢把幸福放大喜欢把悲痛扩张的年轻女孩。患得患失常常使得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我的意识中我们连做朋友的可能都是微乎其微的。我们不过是两个都在旅途中稍憩着寻找个谈话伴侣的相识者而已也仅此而已。

蝴蝶的家阅读后感篇5

炎热的八月,正值夏秋交替之际。

远方不时地传来烦躁扰人的蝉鸣声,农用机器像一把巨大的枪,将一颗颗金黄色的子弹打得满地都是,发出隆隆巨响。晚上的树林也不得安宁,每家每户打着手电,扛着竹竿,拿着塑料瓶,在漆黑的林子里穿梭着。也不怕蚊虫的叮咬,一心只想着怎么把树上的知了给够下来。抓住它们干什么呢?炒着吃,炸着吃,卖钱的,入药的,玩弄的……八月,酷热的天气,浮躁的生活,烦躁的心。这种时候,拿一本书来看是最好的。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枕边有这么几本书,心情烦闷或是闲来无事时都可以随手拿出来读。读一读,就有了“海鸥无事,闲宿闲飞”的豁达与宁静。再品一品,空调西瓜也不如纸上的一行行文字了。

八月,我便在这种浮躁生活里读了一本书——《稻草人与蝴蝶》作者黛安是生在山东肥城的一名教师。作者以小说的形式,以一个小女孩的口吻,记叙了自己童年的一个个故事,一幕幕景色,一种种真情,一段段回忆。整本书主要写自己的童年以及故乡,充满童趣。比如在故乡吃炸香椿、烤麦穗,举着风车奔跑在油菜花地里,爬到树上摘槐花,下到荷塘里摸鱼,过年时点萝卜灯等等的所有故事都体现了童真与童趣。作品前言也介绍过:童心犹如她畜养的小动物,从未离去,始终伴其左右。所以整部书最终体现的还是作者不泯不渝的童心。

整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生动,语言优美。书中多次对月光进行过描写,让人不禁感到月光是有生命的。除此之外,作者同样对其他各种事物进行过描写,可以说,整部书里始终都存在的就是景物描写。作者将故乡的旧事物像是木箱、石夯、稻草人、石碾、口琴、草褥子、算盘、卷尺,写得十分动人。尽管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已经很少见了,但在作者的文章中,它们又鲜活地、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一件件事物背后自然少不了它们本身的一段段回忆,而这些回忆才是真正让人感到幸福的。

童年之中有故事,故事中自然会流露真情。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书中正言的一个个故事,而是前言作者自序中作者亲自讲的故事。作者讲到,小的时候没有手机、电脑那种高科技产品,除了身边的亲人朋友,陪伴他们的也就是家里的小猫小狗了。作者的狗叫小黑,他陪伴着作者成长。作者介绍到,小黑与自己亲密无间,自己用土在地上写出“黑”“白”两个字,教小黑去念。放学后便骑着小黑在窄小的胡同里神气地跑,那时候的自己,骑着一条狗,便觉得自己是女王。后来小黑老了,死了,作者将它葬在槐树下,每当槐花盛开,作者都会想起陪伴自己的小黑,想起小黑望着自己时那双井水一样清澈透明的眼睛。可它回不来了。小黑也就成为了一段永久的回忆。

同样,还有亲友之间的种种感情:女儿攒牙膏皮卖钱,在生日那天冒着冷风为母亲割肉;丈夫死后妻子一人守寡带孩子终身不再嫁;孩子为了母亲吃上鸡蛋偷偷用杏换鸡蛋;同学跑出校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担心和焦急;女儿得了奖状不识字的母亲却比自己得了奖还高兴……

在这样的八月,看这样的一本书,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曾经的旧时光什么也没有,没有手机、电脑,没有足够的粮食和衣服,没有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好多东西,但那时候却有着最纯真的感情。每个人都过着最朴实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人耕作,女人持家,邻居和睦,朋友团结。他们并不像现在的人们,缺少什么便一昧地想得到,得到了又想得到的更多,这样贪婪地索取。因为缺少,所以他们珍惜;因为不舍,所以他们怀念;因为得到,所以他们幸福。朴实的笑容在他们脸上显得格外美丽,自私、丑陋与虚伪真是少之又少。

现在的人们总是抱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没有任何的时间可以放松一下心情。其实好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自己让自己活的如此累。很多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将身心投入到大自然中。褪去城市的一层层虚伪的外衣与利益的光环,忘掉高高的楼房和喧嚣的街道,在小小村庄里,静静感受自然与人文的美好。忘掉一切,去寻觅童心的真谛。

八月,让我懂得了好多,好多……

蝴蝶的家阅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蝴蝶飞音乐教案最新7篇

捉蝴蝶的作文400字7篇

我是一只蝴蝶作文作文8篇

我的家在河南作文5篇

我的家院作文模板5篇

我的家挺作文参考5篇

介绍(我的家)作文5篇

我的家挺作文模板5篇

我爱我的家教案5篇

我的家很作文模板5篇

蝴蝶的家阅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0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