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促使我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一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四史》心得体会最新6篇,供大家参考。
《四史》心得体会篇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做学问的三重境界,即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习四史,同样适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四史中汲取解决问题的智慧,厚植发展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昨夜西风凋碧树,做到常学常新。一部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一部新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奋斗史。学好四史,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秉持学贵有恒的毅力,坚守读书破万卷的决心。_曾经说过: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squo;底squo;。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只有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才能学有所获。在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中,把握时代变化的脉动,洞察理论创新的深意。
衣带渐宽终不悔,力求走深走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只有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才能洪钟小大随叩鸣,不会入宝山而空手回。读史方能明智,党史、新中国史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历史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学习四史,要用心、用力,学会用历史思维,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挑战,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
众里寻他千百度,坚持笃干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工作、解决难题。干事创业需要实干、苦干、巧干。实干是态度,苦干是品德,巧干是水平。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落实工作部署,对每一件工作力求实效,做到解决问题不推诿、推动工作不蛮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求实效、讲实干,以带头干、认真抓的实干作风推动事业发展。大事难事看担当。在困难面前要毫不退缩,直面问题抓落实、攻坚克难带头上。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形成干成事先锋力量。
《四史》心得体会篇2
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从历史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一是要思想高度重视。明年是建党100周年,当前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准确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领会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导性实践逻辑。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在实践中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要着力增强使命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作为基层一线的青年一代,我们要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自己的使命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志向和群众工作紧密贯通起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史”虽然各有其特色、有其“知识”,但它们在历史、理论、实践逻辑上有着密切关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条件;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建立“新社会、新国家”的历史;
以1949年为起点的新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走向多种形态的历史;
改革开放史既是党史、新中国史,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的历史,即一以贯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的历史。我们要深刻地体会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进一步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四史》心得体会篇3
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和传统的荣辱观弃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教育,帮助人们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道德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表现。社会流行错误的荣辱观念,不可能有良好的社会风格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教育,促进社会风气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通过社会舆论和每个人的道德实践,用社会主义荣誉感和耻辱感评价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履行义务,形成新的道德自觉。我们通过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更加明确地以爱祖国、服务人民为最高荣誉。
第一,要实现利国利民。一般来说,荣誉和屈辱的评价以社会道德为基准,受到肯定赞美的道德行为是荣誉,受到否定和谴责的道德行为是耻辱。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是最高利益,符合这一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行为,是道德行为。爱祖国,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最高的荣誉。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坚持利国利民,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者,必须得到人民的赞赏和尊重肯定和赞赏。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必须坚持统一我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自 我价值的基础, 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表现。一个人离开的话。
了社会价值, 离开人生对社会的贡献、 责任, 就谈不上人生自 我价值。 只有把个人的全部聪明才智运用到社会奋斗之中, 造福于人类, 创造人类的社会价值, 才能实现自 我的人生价值。
第二, 要做到知荣知耻。 现实生活中, 荣耻共存, 有荣必有耻,有耻必有荣。 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就要让人们明确地认识到什么是荣、 什么是耻。 人们总是喜欢荣誉、 追求荣誉, 而美好的东西总是与丑陋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荣誉也总是与耻辱相联系而产生的。 知道何为荣固然重要, 知道何为耻更是难得。 孔子早就提出行己有耻的思想, 认为人不可无耻。 知耻者, 就能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过失,避免再步后尘, 从而走出耻辱的阴影;知耻者, 就能激发起进取心,争取荣誉。 所以说, 知耻者近乎勇, 有了耻辱心, 就能更好地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 保持人格尊严, 就能产生自 制力, 知道什么事情可做, 什么事情不可做。
第三, 要做到明理明法。 剥削阶级的荣辱观以个人利益至上, 以个人得失为准绳, 以个人主义为基础, 他们把个人功名利禄作为最高荣誉, 一切为了个人的目 的, 甚至不惜违法。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此相反, 认为荣辱与社会利益相一致, 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必须合理又合法, 不能与社会的公众利益相悖。 因此, 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实质上就是要求社会成员 明理明法。 只有明法、 知法、 守法, 才能在社会中严格自 律。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创造性地继承传统荣辱观教育的精髓, 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 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对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 要建立社会舆论平台。 一般来说, 社会舆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荣辱, 社会大众就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荣辱观。 社会主义坚持什么, 反对什么, 是旗帜鲜明的。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必须大力宣扬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 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 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教育人和影响人。 荣辱的核心是道德问题, 要大力开展爱国、 守法、 诚信、 知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文化素质, 提高明辨是非和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 要建立道德实践平台。 道德的实践是人类精神和行为的自 律。 人的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他律向自 律发展。 社会公民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完善自 身的品德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要求。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要把社会主义关于荣辱的价值判断, 渗透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 渗透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社会公民具体的道德实践, 深化对道德品质、 价值判断标准的内省式认识和全面理解,使其道德品质在不断自 我体悟中发展, 确立道德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从而养成符合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的荣辱意识。
第五, 建立学校教育平台。 接受学校教育是社会公民成长的重要阶段,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引导社会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形成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就必须把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判断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 渗透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当中。 要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价值观念渗透到课程的学习 中, 让青少年在知识的海洋中摄取营养, 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从而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
《四史》心得体会篇4
要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当代青年大多没有经历过战争和贫苦,没有亲身体验过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大变化,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四史,才能了解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岁月和艰苦历程,才能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到那里去,让党员更好地牢记初心和使命,切实增强信仰、信念和信心,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要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提升党性修养。我们现在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盛世中,都是共产党员先辈们用生命和献血换来的。通过学习四史,能让我们更好地重温红色革命精神,青年党员要学习先辈们不惧艰难困苦的意志,在学习中锤炼坚强的党性,追寻先辈的步伐,尽心尽力坚守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力征程新时代。
要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提高担当作为。党的奋斗史中涌现出无数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和时代先锋,面临各种困难挑战,他们牢记宗旨、矢志不渝、牺牲奉献,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我们应该在本职工作上谋大局,脚踏实地的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做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新时代上海青年干部,努力为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是对每一位党员同志的基本要求。每位党员干部,都应好好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头脑更加清醒坚定,行动更加坚决有力。
《四史》心得体会篇5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把党史、新中国史当作一门必修课学好、学深、学透,不仅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回望历史、激发担当、新长征路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一次心灵洗礼。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从建党初期不到60人的新生政党,到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到承载着14亿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轮,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光辉历程,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中国焕然一新,成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史、新中国史的教科书里,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的所有答案。新时代新长征路上的广大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才能更好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反之,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苏联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忘记了老祖宗,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联共历史,乱了思想,丢了信仰。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必须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程;必须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_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必须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从红船精神里的中国革命精神源头,到长征路上攻克娄山关、腊子口;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西柏坡出发、踏上进京赶考之路,到历史转折年代的关键一招,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我们才能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历史从来都是由具体的细节构成的。在我们的党史、新中国史上,写满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篇章。长征路上红军女战士给老乡留下的半床被子、用棍子顶着疼痛的腹部坚持工作的焦裕禄、将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李保国、用最美的青春染绿塞外明珠的塞罕坝人……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什么是共产党人、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牢记这些历史的细节,我们就能在学习榜样中更加清楚地知道怎样才能守初心、什么才叫担使命,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搏奋斗奉献。
知其史方能激其志,激其志方能尽其责。新长征路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还会有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此之际,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孜孜不倦地学习党史、学习新中国史,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用牢记初心、勇担使命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不断交出优异答卷。
《四史》心得体会篇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的重要讲话,既是对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的新部署,也是对传承与弘扬我们党优良传统的新要求。
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要加深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和历史必然性的把握,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更好战胜前进征程上的困难和挑战。学习新中国史,要切实增强党的意识。各级党组织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各级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团结在党的旗帜下,拥护党、热爱党,坚定不移跟党走。
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有着十分紧迫而又深远的意义。“四史”学习教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只有通过学习“四史”,才能身临其境地了解我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我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四史”学习教育是提升党性修养的需要。学习“四史”要紧扣实际。当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同样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人物。以“四史”开展党性教育,要引导党员干部从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中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要在现实中自觉提升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四史”学习教育是提高干部工作能力的需要。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过程。通过学习“四史”便可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再加以综合分析、科学判断、灵活运用,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理论指导实践,最终达到提升自我能力的目的。
从以往的学习情况来看,对标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新要求,如何在历史学习上提高加强深化“四史”教育的学习,我们可从以下抓起:
一是坚持全面地学。研读“四史”应坚持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充分激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宏阔视野,把40年的改革开放史置于新中国70年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学习,把70年的新中国史置于近百年党的奋斗历程中学习,把百年党史置于50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学习。通过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学习活动,夯实“四史”基础知识,构建逻辑严密的“四史”知识结构,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前世今生及其发展方向。
二是坚持深入地学。深化“四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与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当前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四史”教育是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根基,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力量,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的重要途径。因此,“四史”学习教育不能满足于对一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而是要坚持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善于突破历史的表象,深入到历史事件的内核,勇于探索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深入解读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心路历程,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在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征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规律。
三是坚持辩证地学。党员干部研读“四史”,既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更要落实到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的实践上,只有如此,才能凸显建立“四史”教育长效机制的意义。因此,研读“四史”必须要贯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和笃行之,真正把握“四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从而达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效果。
四是坚持反复地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学习中常常会出现有的知识点记不住、记不牢、记不全和记忆混淆、记忆串门,对有的历史问题理解不深刻、理解不彻底等现象。化解这些“现象”的有效方法,就是要在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大历史观指导“四史”学习的同时,还要综合运用人民史观等,将“四史”学习融入现实生活中,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实现“四史”学习经常化、日常化和制度化,在反复学、反复读、反复研中,丰富对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的知识储存,深化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重大事件的认识,科学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史的艰辛历程和发展趋势。
总之,只有坚持全面地学、深入地学、辩证地学、反复地学,建立健全“四史”教育长效机制,才能教育党员干部开拓工作视野,增强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不忘初心使命,真正做到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历史的基本方法,是了解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得出历史结论。我们要通过学习“四史”,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理论上清醒和政治上坚定。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好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要更好激发党员干部的奋斗精神,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坚决守住守好疫情防线,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四史》心得体会最新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