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与因数的教案7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教案设计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优秀的教案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一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倍数与因数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倍数与因数的教案7篇

倍数与因数的教案篇1

设计说明

1.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新课伊始,利用数字卡片组除法算式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初步感知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是相互的,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2.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形成自学能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教学中结合除法算式设计小组同学自学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的活动,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要求学生利用18的乘法算式说说谁是18的因数。这样学生在阅读、质疑、交流中,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1.用下面的数字卡片组除法算式。(生认真观察并列出算式)

2.导入:可别小看这些除法算式,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就在这里。

设计意图:通过组除法算式,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提供准备,同时沟通与新知识的联系。把学生引入新内容的情境,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学生独立把上面的算式分类,并阅读教材5页的内容,自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通过讨论明确:

(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2)在这节课我们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二者不能混淆。

3.汇报:

(1)看黑板上的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出示算式c÷a=b,(a,b,c都是不为0的自然数)让学生说说在这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强调: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阐述因数和倍数时,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出示教材6页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提问:怎样去找18的因数呢?(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汇报)

(2)汇报:第一种方法,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得到18的因数有1,2,3,6,9,18;第二种方法,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得到18的因数有1,2,3,6,9,18。

(3)讨论:无论是乘法算式还是除法算式,在思考时都要注意什么?(要从最小的数找起,都是非0的自然数)

(4)书写:在书写一个数的因数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一头一尾地成对写因数,这样做不容易漏写)

(5)介绍集合图:18的因数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如图:18的因数

我们称它为集合图,这就是用集合图表示因数的方法。

2.练习。

教材7页2题(1)。

倍数与因数的教案篇2

课题:因数和倍数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

18、

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

2、

4、

6、

8、

10、

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

1、乘

2、乘

3、乘

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

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教学反思: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与因数,,学习单

因数与倍数教学心得体会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倍数与因数的教案篇3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执笔: 审核: 五年级___班 姓名: 2012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综合练习

教学重点: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会运用质数和合数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

1、填空:

(1)一个数,如果只有()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3)20以内的质数有(),其中()是偶数。

2、判断:

(1)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3)除0外,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4)两个质数的和都是偶数。()(5)两个合数的和都是偶数。()(6)除0和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分类:

1,13,27,41,57,61,73,84,95,47,11,15,33,49,51,63,87,99

质数

合数

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在括号内填上数字:(1)()比9大比13小的奇数;()是最小的合数。(2)()是100以内最大的质数;()是100以内最大的奇数。(3)()是最小的自然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金星小学六年级组织夏令营活动,共有516人参加,每辆客车乘坐人数在40~50人之间,请你帮忙算一算,学校租用几辆大客车,可以正好使每辆车载的人数相等,每辆车载多少人?

6、食品店运来42个面包,如果每5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如果每3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为什么?

倍数与因数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使学生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辨析、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整除的两种读法等易混淆的概念,使学生明确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意义建构

1、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能不能举一道简单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摆法表示出来?(请一位学生回答)

2、猜猜他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现相应的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3、还可以怎样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再请一位学生回答)

4、他又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另外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5、还可以怎样摆?

(请学生回答)

6、能想象出他的摆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最后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此时屏幕上出现三种摆法。在三种摆法右侧分别出现三道乘法算式。

7、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以4×3=12为例,4×3=12,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她的因数。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8、结合另外两道乘法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请同座两个学生相互说一说)

设计理念:“因数与倍数”这节内容,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安排的,在除法和整除的基础上,由整除直接演绎推理出来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的、冰冷的。而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操作和想像活动,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以及其中的“因倍关系”,进而生成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建构是基于学生原有经验之上的,是学生自主操作、积极思考的结果。

二、方法渗透

1、根据“4×4=16、400÷16=25”这两个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指名回答)

2、当两个因数相同时,通常只需要说出或写出一个,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我们能不能说16是因数,或者说16是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

3、因数和倍数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相互依存)

4、下面我们一块来找一找100的因数有哪些?同学们可以同座两人合作,也可以独立思考。

(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份作业,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5、对照你们自己找出的100的所有因数,你想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进行引导、评价)

6、对于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你们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或提问的?

7、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8、回顾刚才的过程,你觉得要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有什么诀窍?

(通过对话、讨论,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合理性、有序性)

9、当然,如果要找出一个很大数目的所有因数,用这种方法可能会比较麻烦,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来研究

设计理念:“如何找出100的所有因数”,教学中,教师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简单地把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或同座两人合作,或独立思考。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与对话,师生之间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三、巩固深化

(课件显示:下面哪些数一定是□□的因数。1、2、3、4、5、6、7、8、9、10)

1、方框后面藏着—个两位数,看谁能很快说出下面10个数中,哪些是它的因数?(单击一下,出示“21”)

2、接着出示“□4”,哪些是它的因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3、要使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那么个位上还可以是哪些数字?

4、出示“□0”。你知道除了1和2外,还有哪些数也是它的因数?

5、最后出示“□□”。这一次,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看不清了,你还能找到答案吗?

设计理念:设计这一组变式练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巧妙渗透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综合性、连贯性。

四、游戏中的发现

1、请学生拿出学号卡,在纸上写下你的学号数的所有因数。

2、在这些数中,因数的个数最少的是几?(对“1”)虽然

“1”是因数个数最少的一个数,但它却又是最受欢迎的一个

数,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3、除了“1”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数比较特别的?

(找“2”或“5”号同学。)

4、你这个数特别在哪儿?像这样的数还有哪些?请把学号

卡举起来。

(课件显示:只有两个因数的有:2、3、5、7、11……)

5、除了这些数外,其余的数各有多少个因数?(对“4”)

你有?(对“6”)你呢?

6、这些数,它们的因数个数多少不一,各不相同。同学们猜一猜在它们中间因数个数最多的是那一个?你觉得?理由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个数尽快地找出来?

7、如果让同学们将这51个数按照它们因数个数的不同,来分一分类,你们准备怎样分?其实不光这51个数,把所有的自然数按照因数个数的不同来分类,都可以分成三类。

8、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关于“因数和倍数”,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

9、组织学生分批退场。

(1)请学号数不少于三个因数的同学先退场;

(2)请学号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同学退场;

(3)请学号数只有一个因数的同学跟我一起离场。

设计理念:通过寻找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既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又让学生感知到自然数的因数个数各有不同,为后面学习质数与合数埋下伏笔;组织学生分批退场,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正所谓“课已毕,趣犹在”。

?作业设计】

课本第15页,练习二第一题前半题15的因数有哪些?,第二题,第4题前半题填在书上。

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的学习目标一是使生明白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二是让生掌握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作业中巩固了学生今天的数学技能。

倍数与因数的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三方面的调整:

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具体编排

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用÷=表示能被整除,÷=表示能被整除。

现在:用=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作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的倍数。

(2)因数个数无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2、2、5、3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的倍数的特征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

(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

5的倍数的特征

(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

(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质数、合数。

(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

(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

(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倍数与因数的教案篇6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7、18页。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利用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我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

学习重点:

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和偶数的含义。

学习难点:

能正确地求出符合要求的数。

学前准备:

收集电影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检查独学部分第1、2题完成情况。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一)2、5的倍数的特征

1、小组合作。

仔细回顾独学题2,再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收获。

2、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3、小组合作交流,验证规律。

讨论:是不是所有2的倍数个位上都是0、2、4、6、8?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都是5或0呢?

我们的想法:

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4、试试身手。

(1)独立完成第18页“做一做”。

(2)集体交流。我又发现了 :

(二)奇数和偶数

1、自主阅读教材。根据自学内容,我知道:

根据是否是2的倍数,可把自然数分为 和 两类。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 。

2、组内交流,并讨论:0是不是2的倍数?为什么?

3、汇报总结。

4、我能说出身边的奇数和偶数。

5、做一做(第17页)。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8篇《《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倍数与因数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2)学会与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及处理问题的策略

1、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难点是灵活运用方法。

2、借助图形,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我要说班里每位同学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因为大家都在设计着自己美好的将来,所以在很用功的学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设计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同行——一位地毯图案设计师,设计的图案。

展示地毯上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特点,说发现。

地毯是正方形,边长为14米蓝色部分图形是对称的,……

师: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问题:“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师板书课题: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内反馈

请学生汇报蓝色部分面积,重点汇报求蓝色面积的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以肯定。

学生的答案也许有:

(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2)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3)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4)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4、学生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课本第19页练一练)

1、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2题

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3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 面积的一半。

四、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进行了那些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纸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

倍数与因数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

关与国庆的作文7篇

勤奋与坚持的作文7篇

与课堂有关的作文7篇

教师的使命与担当的演讲稿7篇

关与国庆的作文优质7篇

与高考有关的作文推荐7篇

科技与教育的演讲稿7篇

花与春节的作文7篇

文化与自信的演讲稿7篇

乡味与乡愁的作文7篇

倍数与因数的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