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设计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前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促进有效的师生交流和合作,以下是一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读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论读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学唱歌曲。
2、用欢快的动作来表达乐意做个小学生的情感。
活动准备
多媒体、每人带一个小书包。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
师:我们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今天蔡老师要让你们听一首有关上学的歌。
幼儿欣赏歌曲一遍。
二、理解歌词内容
1、你听到了些什么?
2、通过蹦蹦跳跳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背起我的小书包呀,蹦蹦跳跳上呀上学校,并通过动作表现出高高兴兴上学的样子。
3、通过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
4、通过加后缀语学唱:郎里格郎里格郎里格。
三、学唱歌曲
1、我们一起把小二郎高高兴兴去上学,用歌声唱出来。
幼儿看图片学唱歌曲,帮助幼儿记忆。
2、提出唱清歌词的要求。
3、提出要求唱第三遍。
这首歌唱怎样唱才唱得好听?(快一点、跳音)
4、幼儿唱教师做动作。
5、教师唱幼儿学做动作,想唱的'一起唱。
起立,我们边唱边学小二郎上学。
四、边唱边表演
1、我们一起背起小书包上学去。
师:书包背好了吗?你的书包里有什么?(提问三到四个幼儿)
书包里都是我们心爱的学习用品和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让我们一起来背上书包,背好了没有?
幼儿背起书包边唱边表演。
2、我看见xx小朋友上学特别的高兴,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蹦蹦跳跳上学的?
个别幼儿示范。
集体学做蹦蹦跳跳。
3、幼儿背上小书包边唱边表演。
你进的是什么学校?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论读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读书郎》,指导学生用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表达歌曲的意境,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2、培养自身勤奋学习的精神,明确学习目的。
3、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用轻松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读书郎》。课前准备:教学光盘,钢琴,课件等教学时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进门音乐组织同学们进教室入座。
2、唱师生问好歌。
二、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听完之后我要听听你的感受(朗诵《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师:同学们,听完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匡衡很刻苦,很爱学习。
2、师:同学们,每天清晨,我们背着书包,迎着朝阳,来到美丽的校园里上学,学知识,那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学生:为了找个好工作。为了成为祖国的栋梁。
3、师:今天我们幸福地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但是在旧社会,在一些落后的地方,孩子的生活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穿的破烂,经常吃不饱,他们用短小的铅笔写字,买不起纸,甚至在地上书写。(多媒体出示图片)
4、师:看了他们的生活,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学生:他们条件艰苦,但是还是热爱学习,我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应该好好的学习。
5、师:他们真有志气,今天,我们就来唱唱读书郎。(播放音乐《读书郎》)
三、学唱歌曲。
1、出示歌谱,随琴轻声唱谱。
师:你对歌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歌谱中有向下的箭头,有小小的音符。)
2、师讲解前倚音的知识和示范唱。生学唱“小嘛小儿郎”。
倚音:装饰音在主音的前面的叫(前倚音),装饰音在主音后面的叫(后倚音)
3、学生跟琴唱第二段歌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歌曲末的朗里格朗里呀朗格里格朗是什么吗?学生①:不知道
师①:它们叫做衬词(念衬词的应用①)。
学生②:衬词
衬词名词解释
衬词是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语。衬词大都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词语,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衬词就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衬词的应用
①衬词的应用,不但可以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歌曲,如果把这些衬托性的词句去掉,不仅会大大减弱歌曲的表现力,使歌曲顿失光彩,而且还常常会破坏歌曲结构的完整性,甚至根本无法演唱。
②衬词对音乐来说,通常兼有表情和结构两方面的功能。在我国传统民中,常用衬词丰富音乐形象,加深感情的表现;有些衬词用在句子内部作垫字或作落尾字,以加强节奏,加强语气,使音乐形象生动、有趣;在表现劳动气氛的的歌曲中,衬词的节奏一般较为短促,常作为两个乐句中的间隔、连接或号子呼应句中的应句;有些衬词和特定的景物连系在一起,通过衬词丰富想象力,又能深化主题;有些衬词和动物鸣叫声连系在一起,这在儿童歌曲更为多见,衬词有时直接影响歌曲结构。师:那这些衬词在歌曲可以让歌曲情绪怎样?学生:(丰富音乐形象,加深感情的表现)。
4、师:是的,虽然小儿郎的生活很苦,但是他仍然热爱读书,他仍乐观开朗,仍然对未来,对自己满怀理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什么声音演唱这首歌?
学生:积极向上、热爱学习、对明天充满希望、天真、活泼??
5、生随琴完整演唱歌曲。
师:让我们完整地唱这首歌曲,唱出小儿郎的活泼向上的精神。
四、展示与拓展。
1、师:我们学了歌曲《读书郎》,下面请大家寻找伙伴结成小组,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练自演自唱《读书郎》。
2、分组排练。
3、分组展示。
6、全班合唱《读书郎》。
五、课堂总结:
1、师:让我们为了我们的祖国更强大,为了自己的美好理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再次播放音乐,学生随音乐边唱边律动出教室。
论读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有感情地、富有童趣演唱。
2、表现读书郎活泼天真的形象。
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地、富有童趣演唱。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导入。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相互讨论)
二、理解歌词
掌握歌词
老师完整组织语句
跟念歌词
最后要求幼儿按节奏完整练习歌词
三、学习歌曲
老师弹奏音乐,幼儿跟唱
进行练习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什么声音演唱这首歌
重点辅导难点地方
完整演唱
论读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铿锵有力、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这样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预习展示,字词过关。
1、出示文中词,两人小组过关读。加点字的读音易错,要特别注意。
崛起 巡警 叫嚷 诸生 踊跃 效仿 惩处 喝彩
帝国主义 热闹非凡 为之一振 铿锵有力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2、小组展示读。
3、齐读。
4、指导书写易错生字: 嚷 巡
三、课文朗读,把握内容。
1、指名轮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租界”、“中华不振”、“耀武扬威”、“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三部分内容。浏览课文,你觉得课文写了几件事?能概括出来吗?
(1)初到沈阳,听伯父说不能到租界去,因为当时中华不振。
(2)周恩来和同学闯进租界,看到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还加以训斥,围观者也敢怒不敢言。
(3)在修身课上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
四、精读感悟,领悟周恩来立志原因。
(一)第一部分
1、找出周恩来初到沈阳后和伯父的对话,并用心读一读。
2、出示对话部分,师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4、同桌分角色朗读。
(二)第二部分
过渡:听到伯父说不让自己到租界去,还说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到租界看个究竟。于是在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1、周恩来和同学闯进租界,先看到了什么与租界外不同的景象,又看到了什么令人气愤的事情,用( )和【 】标出来。
2、指名读周恩来和同学在租界里看到的景象。
3、出示租界外老百姓的生活图片,想象周恩来此时的心情。(伤心、难过,为中国这么落后)
4、出示第八段中周恩来看到的令人气愤的事情,指名学生朗读。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5、把“哭诉、得意扬扬、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只能”变红,再请学生朗读,听着朗读,你脑海了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6、边读边想象画面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7、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齐读。
8、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9、这无数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什么?(中华不振)
你们的疑问也一定是周恩来的疑问,此时此刻,周恩来才真正理解了他初到沈阳后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了。
(三)第三部分
1、从租界回来,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什么呢?
2、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
怎样叫踊跃回答呢?师生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理解“踊跃”的意思。
3、通过教师引读感受周恩来的抱负和胸怀。
当魏校长请一直静静坐着的周恩来回答时,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示)读!
同学们,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同学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同学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的,12岁的周恩来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五、总结全文,感悟三件事的内在联系,寻找读写结合点。
1、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2、课文写了三件事,你觉得它们前后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听伯父说不让去租界是周恩来闯进租界去的一个原因,在租界里看到的这件事不但让周恩来真正懂了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还是他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原因。
3、是啊,一个人树立一种读书目标总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呢?那就请仔细想想,你是为什么而读书的,或者说从今天起你准备为什么而读书?
4、我想,你之所也树立这样的读书目标,一定也有原因,那就让我们好好思考一下,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以“为 而读书”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1、以“为 而读书”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先详细写一两件事,然后引出自己树立的读书目标,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2、继续深入阅读课外书《少年周恩来》,为下周阅读课的读书交流做准备。(已经提前一周布置学生阅读这本书)
论读书教案篇5
一、开场词。
主持人合:敬爱的老师,亲爱的爸爸妈妈、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鞠躬)
甲:欢迎大家来参加一年级《我读书、我快乐》创建书香班级主题班会。乙: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掌声)同时也有请我们的班主任曹老师一起来主持今天的主题班会。大家掌声有请。(曹老师上场)
师:谢谢,各位领导各位家长各位老师还有我们班可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甲:从我们懂事那天起,爸爸妈妈就对我们说:长大后,你要好好读书。乙:进入小学后,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认识了a o e,学会了读书写字。甲:从此,一位良师益友就走入了我们的生活,那就是——书。师: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现在的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我们精神的粮食。
乙:是啊,,从书中我们认识了《白雪公主》,知道了《十万个为什么》,明白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甲:书,给我们带来了知识,更多的是带来了快乐!
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与书交朋友,分享读书的快乐吧。合:一年级,《我读书、我快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活动过程。
1、甲:首先请欣赏诗歌朗诵《我读书、我快乐》,表演者:缪安超、余琳蓁、陈文涛、朱湘婷、李金泽、姚诗怡、吴语涵、吴语睿、周哲宇、翟俊伟。大家掌声有请他们出场。
2、乙:读书,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读书,让我们拥有了充实的人生。甲:我们爱读书,我们是祖国的小苗苗,我们是爱学习的好儿郎。乙:请听小合唱《读书郎》。表演者:李王蓉、缪萌琳、缪静妤、缪雨函、顾倍源、郑景皓、张珂瑜、鲍科杰。大家掌声有请。
3、师:他们唱得真好听。小朋友们,那么你在看的课外书中学到了哪些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呢?请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
看来小朋友们在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真不少。其实书中还有许多告诉我们做人道理和学习方法的名人名言呢。课前老师让小朋友们收集了许多名人名言,我们来看看谁收集得最多,最好吧。(课件演示)
老师根据大家收集的数量和质量,评出了几位“最佳收集奖”,颁发“最佳收集奖”。
4、师:我们还在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了精美的书签,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演示)老师也评出了几位“最佳制作奖”,他们是:
有请这几位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上来领奖。
5、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来玩个小游戏吧。“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猜猜屏幕上的这些人物出现在哪本书里?
分成六个小组,猜对一个得一星,哪个小组的星星多,就为优胜奖。游戏结束颁发奖品。
6、甲:我们爱读书,因为书让我们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乙:我们爱读书,因为书为我们展现一个精彩缤纷的世界;
甲:我们爱读书,因为书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乙:芦花中学创建书香校园几年来,班班争创书香班级,家家争创书香家庭,人人争创书香学生,学校的风貌有了新的气象,请听快板《书香校园唱新歌》。大家掌声有请。
7、师:为了创建良好的书香氛围,我们学校的大门口立了一块石碑,上面书写着全篇的《三字经》,我们小朋友也已经学了将近了一半了,那么你从三字经中明白了哪些道理呢?学生发言。
8、请欣赏舞蹈《三字经》,由一年级全体女同学表演。
9、师:中国悠悠五千年,留给后世的不仅是琅琅上口的三字经,还有《弟子规》,更有那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迄今为止,小朋友也会背不少古诗了吧,你会背哪些古诗呢?请学生发言。
10、甲:我们熟悉的许多古诗被音乐家编成了悦耳动听的歌曲呢,请大家欣赏古诗联唱《悯农》、《春晓》、《咏鹅》,表演者:李王蓉、缪萌琳、缪静妤、缪雨函。
11、甲: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年以来,传诵不已,代代传承。
乙:父母教给我们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
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甲:老师教会我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乙:唐诗用她生生不息的传诵展示着她独特的魅力,齐: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史,诗中有魂!请听大合唱《读唐诗》。
12、甲:有人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乙:有人说,我喜欢在灿烂的阳光中,在膝盖上摊开一本书,闻着薄薄的纸上散发出淡淡油墨的清香,一旁放上一杯水,听着风儿吹开书页的美妙歌声。
甲:是呀,读书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小小的我们将沿着书香铺就的道路一直前行。有请我们的班主任曹老师讲话。
班主任小结:以前我常常梦想有这么一所学校,走廊上、教室里摆着书架,上面放满小朋友喜欢阅读的书。孩子们手捧书本走在春风里,走在冬日阳光暖暖的午后,课间、午间,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看着自己喜欢的书,陶醉在一个个的故事里??如今,这个梦想成了现实,班级里有读书角,校园里有书吧,图书室里有更多的书籍等待着我们去阅读。
孩子们,读书吧,书是甜的!读书吧,书是香的!我相信一旦你们喜欢上了读书,我们班会像童话里的城堡一样温馨,你们一个都会变得像绅士像淑女,知书达理;像诗人,温文尔雅。老师相信你们会从书中体验到你们成长的快乐。让书香飘进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心里,让书香在我们的班级弥漫。谢谢。
13、合:同学们,让我们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做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吧!一年级《我读书我快乐》创建书香班级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爸爸妈妈!谢谢老师!
论读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书是知识的源泉,书也会带来无限的乐趣,从而使更多的学生爱看书。
2、通过活动,改变家长的读书观,促进更多的家长自觉自愿地加入读书的行列,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活动准备:
1、搜集读书名言,排练课本剧《早》和《草船借箭》。
2、邀请学生家长、老师、图书馆人员参加。
3、制作相关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甲: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乙:书,是人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甲:书,就像一片海洋,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乙:书,就像一位老师,让我们学会许许多多从没学过的知识。
甲:书,更像我们的朋友,可以把以前发生过的感人故事讲给你听。
甲: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书使我们从无知走向成熟。
乙:书给了我们精神的养料。
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能有好书相伴,是多么的重要。
合:主题班会“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现在开始。
二、展??
甲:自古以来,书就是人类的好朋友,以书为友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乙:不错,许多科学家、文学家的成才之路就是从小立志刻苦读书。
甲:今天我们就要认识一位以书为友的伟人,他小时候的读书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请看课本剧《早》。
乙:鲁迅先生读书的故事真让人感动,相信一定带给大家很多的感受吧?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甲:大家说得好极了,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学习一下这种精神呢!
甲:同学们,我们从读书中得到快乐。
乙:我们在读书中茁壮成长。
甲:同学们最喜欢看哪些中外名著?(生答)
乙:读书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愉悦了我们的身心,陶冶了我们的性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提高了我们各方面的素质。接下来请大家欣赏同学们自编的课本剧《草船借箭》。
甲:欣赏了同学们的精彩表演,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是不是真正的小书虫,请问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哪些精彩故事?
(生答:桃园结义空城计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过五关斩六将七擒七纵千里走单骑走麦城大意失荆州……)
甲:读书,让我们成为有根的人,读书,让我们成为高尚的人。
乙:请听诗朗诵《书》
甲:行万里路,终不如读万卷书。知识无涯而生命有限。所以高尔基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还有许多名人是这样说的—(出示读书名言)
乙:相信同学对读书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吧?请大家在书签上写下来,赠送给关心我们成长的老师、家长、叔叔、阿姨。(音乐响起)
三、尾声
甲:书,能给人知识,书,能净化心灵,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在书中找到智慧的金钥匙。
乙:用功读书,少年时不努力,更待何时?
甲:好书滋养着我们成长,但是,我们不会忘记,老师、亲爱的爸爸、妈妈是我们的导航者,陪伴我们在书海里遨游。
甲:接下来让整日为我们操劳的爸爸、妈妈轻松一下,进入心灵驿站。(做游戏)
乙: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是那么欢快,那么喜悦。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我们畅游在绚丽多彩的知识世界,背后还有许许多多默默关爱我们的人。
甲:让我们一起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齐唱《读书郎》)
甲:让我们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在读书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乙:让浓郁的书香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将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大任。在“六一”即将来临的时刻,图书馆的叔叔阿姨为我们送来了最好的礼物,现在有请叔叔阿姨们赠书。(音乐响起)
合:“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光临指导。
论读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前谈话】
1、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请周姓同学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介绍周恩来:
师补充介绍周恩来资料(课件出示)。
2、介绍名言:
同学们,刚才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来。周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谁再来读读。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3、揭示课题:
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开始。
2、字词检查。出示课文词语:
伯父 租界 模范 闯进 巡警 吵嚷 妇女 惩处 喝彩
帝国主义 风和日丽 热闹非凡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读感受:
⑴ 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 (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第一次回答时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
⑴ 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
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⑵ 演读:
请一个同学演少年周恩来。
3、对比分析,深入体会:
⑴ 现在谁来说说周恩来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崛起。
板书:
振兴
⑵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和作者一样都明白了,12岁的周恩来在这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课件出示)
引读齐读。
⑶ 看看“崛”的字型,你对中华崛起还有什么话要说?对山字旁的感受还有谁要说?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板书:
不振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整体:
请你静静地读读课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对话部分:
⑴ 指名:
你从伯父的话中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伯父的话,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出示。)
⑵ 研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那个地方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联系上文说是?联系下一句说是?
没事不要去,小孩没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国人自由自在,自己却没有权利自由出入。可见─??
可见其他地方比较冷清、甚至荒凉。可见─??
朗读指导。
(语重心长、提示把“那个地方”重音。)
谁来读读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是啊,那个地方是一个痛恨的,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地方。把它读重一些试试。
──那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现在外国人来了却没法说,可见洋人大于旧中国法律。可见─??
连小孩也被欺负,可见─??
在中国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对错都糟殃,可见─??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你愤怒吗?
读出你的愤怒吧!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也来读读这句。“为什么?”后面停顿长些,感情表达会更强烈。
伯父的此时心情,仅仅是愤怒吗?你来读一读。伯父还长叹了一声─??
朗读指导。无奈,沉重。
我们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中华─??
⑶ 你们想想,当时他们是这样对话的?请你就近找同桌来练练这组对话。
同桌角色朗读。
指名读。
⑷ 男女角色朗读感受。
3、周恩来的疑问: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范读。齐读。
4、帝国主义句: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出示。
齐读。
五、小结书写
同学们,周恩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12岁那年的遭遇,12岁那年的耳闻目睹,在他的心灵产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课上,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他铿锵有力回答─??
(课件出示。)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句闪烁着强烈爱国热情的话。请大家拿出书签,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也记在自己心中。
论读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3、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幸福的学习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大眼睛”渴望读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铺垫情感。
1、同学们,透过你们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我能感受到你们的学习、生活是幸福、快乐的。同时也不禁让我想到,在我国一些偏远山区,有着一群和你们同样可爱的孩子,可是,他们却没你们般幸福,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吧。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播放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生活的图像。)他们家境贫寒,几度失学、辍学,在求学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看,她只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代表,照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引出课题: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二、朗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指名带读词语。解释:蜿蜒、跋涉。
三、锁定重点,品读“大眼睛”内涵。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用笔画出最能概括“大眼睛”特点的词语?(明亮、忧郁、渴望)(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表达,在对话交流中,教师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把握重点。)
1、特点一:明亮。
(1)明亮在这段话中是什么意思?(上课专心,认真……)从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2)体会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姑娘对知识的渴求。她还“生怕”什么?(放开,让学生想象)
2、特点二:渴望、忧郁。
(1)她渴望什么?又有什么使她忧郁的呢?
(2)请你再来读读这段,想一想,她担心失去的是怎样的学习机会?
(3)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来说一说她担心失去的是怎样的学习机会?
(4)跟着这个小姑娘我们一起到山里去看看吧,贫困地区的孩子就是这样上学的。(出示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的图片)
尽管学习条件是这样得艰苦、恶劣,可是我们分明看到扛着桌椅上学的他们,脸上还挂着笑容,因为他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是那样强烈地渴望着读书。
(5)我们再来凝视这双大眼睛,我又仿佛听到了她内心深处的声声呼唤,她在呼唤着什么?忧郁中她在苦苦地呼唤着——我要读书!渴望中她在真切的呼唤着——我要读书!透过这双大眼睛我们仿佛听到千千万万濒临失学孩子都在呼唤着——我要读书!引读“这双大眼睛……”
四、自主读文,感受“大眼睛”魅力。
1、是啊,这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从此,这张“大眼睛”照片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
2、自读课文第6自然段,你从中都能知道些什么?
3、学生汇报。(出示数据与事实)
4、是啊!这千千万万笔捐款,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希望小学,凝聚的是一片片爱心,播撒的是未来的希望,圆了多少孩子读书的梦想! (播放社会各届人士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5、引读最后一节。“直到今天……”
五、畅谈体会。
通过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和大家谈一谈。
论读书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