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写读后感,比如从人物、情节、等方面分别入手,撰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耐心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下面是一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国演义义读后感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国演义义读后感篇1
这个假期,我一直在看《三国演义》,虽然到现在只看完了第一本,却也是百感交集。
?三国演义》讲的是汉末时期军阀割据,朝廷也很昏庸,卖官职、收贿赂更令很多心怀大志的英雄们奋起反抗,最后经过战争,只剩下魏蜀吴三国鼎立,争夺天下。
令我感触最大、印象最深的就属官渡之战了。曹操退兵至官渡,死守不出。然而他们的军粮太少,不过几日粮草已尽。袁绍固执己见,不肯听从谋士许攸的话取粮草,反而怀疑其与曹操暗中勾结,一怒之下,许攸干脆直接投奔曹操,告诉他军草均积于鸟巢,让他假扮袁军去劫粮,曹从。随后,在袁绍帐中,“见北方火光满天,知鸟巢有失。”听起来很爽对不对?后来袁军“大败”。你可能觉得是袁绍自作自受,但是再深入想想,前几年大荒,现在又要出征,军粮究竟从何而来?自然不是从天上降下来,那些普通的农民,好不容易缓过来,种出了点麦子、水稻,转眼连碗热腾腾的米饭还没吃上就要送去做军粮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很多“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想几年都吃不上几口饭,不知屯在鸟巢的这堆“重粮”,究竟有多少具尸体堆积,是用多少生命换来的。然而,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只要一位将军、一个谋士振臂一挥,一颗小小的火星飞过,一切粮草化为灰烬,一切付出的生命都已湮灭。更可笑的是,他们都是打着正义旗号的“使者”,都自称是英雄、豪杰。
很多人美其名曰——自己是为了老百姓,曹操是奸臣,是反贼,是下一个董卓,要代表月亮消灭他。可是曹操不过只是在皇帝面前狂了一下,用了皇帝的'箭没还而已,当时多少人还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垂死挣扎着,那些人明明就在眼前,普天之下难道只有皇帝一人是人吗?又有很多人说当时局面太混乱,自己以正义的力量要为老百姓统一天下,那为什么你不踏踏实实的找一个主人为他服务,帮助他治理国家?为什么三个人不能一起推选一个更有能力的丞相,共同定规矩?为什么几天不上马就觉得虚度了光阴?难道普天之下只有你家掌控了皇位才叫统一天下?这些不过都只是个幌子罢了,掰开了揉碎了,还是想满足自己的野心和欲望,实现自己的皇帝梦。为什么一定要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呢?
这不禁让我想到一千多年后的海湾战争,美国以伊拉克“疑似”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出兵挑起战争,但直到战争结束却还是没有明确指出究竟是什么杀伤性武器。历史为什么这样反复无常,为什么千年过去了人类还是这样没有丝毫的变化,扩大版图的野心一直是人类的本能,没它世界就不是现在的世界,人类也不是现在的人类了。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直视它?
在正义的披风下掩盖杀戮,在微笑的面具里痛哭流涕,这样真的不累吗?
三国演义义读后感篇2
最近的闲暇时期,我再一次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描写了三国时期三国鼎立的故事,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数诸葛亮了。
诸葛亮足智多谋,能通过小事来看到大局,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辅助刘备,帮助刘备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他的所有事迹中最让我感到惊叹的就数草船借箭一事。孙权由于担心诸葛亮将会攻打他,便想乘机便借军中缺少箭这个理由除掉诸葛亮,诸葛亮听后尽果断答应。在一个大雾弥漫借了数百艘船与稻草人,假装偷袭曹操,曹军因雾大错将草人看做士兵,奋力攻击船只,没想到,箭都射到了当草人的身上。诸葛亮便成功的拿到了十万支箭。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像诸葛亮一样,凡是遇到问题不能因困难而不去完成,我们要像他一样多去思考,困难便迎刃而解了!
三国演义义读后感篇3
今天,老师给我们每人都发了一本书,写读后感。我的这本书叫《三国演义》。
我翻了又翻,时间短,我只能读一篇《草船借箭》。
这本书是说有魏、蜀、吴三国,创造出许多英雄人物,有吕布,曹操、孙权,还有我最崇拜的三兄弟,刘备,关羽和张飞,还有聪明无比的诸葛孔明,他们四人一起创造天下,成为本书最厉害的人物。
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诸葛孔明,因为他的机智让我赞叹不已,尤其是孔明借东风那次,真的是太神奇了,我真想对他说:“你为什么那么聪明呢?”也许他从小,就很努力读书吧!我也要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机智过人。他在我心中是完美的化身。
我决定以后要更用功读书,因为我想要和孔明一样,聪明绝顶,什么困难事,都难不倒他,就可以轻松的解决了,我想这次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诸葛亮还顾全大局,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限他三天打造十万支箭,逼着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可诸葛亮却想出和曹操去借箭的妙计,击破了周瑜的.阴谋,又完成了联合抗曹的大计。他的宽宏大量,让周瑜无地自容。我们当今社会上需要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不需要周瑜那样嫉贤妒能的家伙。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读一篇,爱不释手,我想放假我一定全部读完。了解历史,增长才干!
姚老师点评:你能抓住一个感点,组织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佩服。也阐明要像诸葛亮那样做个博学多才,宽宏大度的人。
三国演义义读后感篇4
借着寒假时间我又一次品读了三国演义,收获颇多。
?三国演义》是明清时代的一部断代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3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军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三国演义》里人物众多,书中描述了昏庸的刘禅,无能之辈吕布、群雄袁绍、袁术、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储、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右的蒋干,这部书主要塑造了三个人物:刘备、曹操、孙权。刘备性格仁慈,随机应变,刘备爱才出了名,为了诸葛亮他三顾茅庐,后来他便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使人民代代相传。当曹操识破他英雄时他随机应变骗过曹操。曹操奸诈,有谋略,机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但他也有宽大的胸襟,在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使刘备心惊胆战,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他也有热血,也曾爱国。他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他十分残暴,因为父亲被杀大开杀戒使无数无辜百姓受到灾害。孙权尤其相比则描写较少,但不免可以看到他的雄才大略,从曹操与孙权大战时不禁发自肺腑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不免看出他的威风和气魄。后人苏东坡也曾借刘备曹操来夸赞孙策。孙策能在三国是保卫自己的土地,夺回荆州。也突出他知人善用,敢于斗争。
轻轻合上这本《三国演义》,脑海中却不时浮现出书中三国时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一幕幕。
三国演义义读后感篇5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每将这本般的表演、大气横扫的《三国演义》捧在手中、心中便不由得生起志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天下三分局面。各国你征我伐、用尽千军良策,为的是统一天下。现有乱世之奸雄曹操立于大北、后起汉室子孙刘备建于西南,又有孙权坚守于东南。魏、蜀、吴三大国互相对峙抗衡、立足于天下。可叹的是相争了六十余年的三国、最后却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内政变故、慢慢衰弱、让后起之秀晋军得意轻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来安慰自己罢了。《三国演义》此书也确实不枉读矣,每个章节每个段落处处扣人心弦,让我不禁也随故事情节喜怒哀乐!读起这60余万字一点儿也不觉得吃力,反倒是俞读俞有兴致!最重要的是通过品这部《三国演义》,重中以史为鉴悟出了不少的道理,其中有三个人给我感触最深。
曹操虽是一代奸雄,一心横扫天下,他的“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更是耐人寻味,但我们不能只看他的一面。曹操还有“豪杰”的一面,他广交仁人志士、贤人才子;他的思想乐观、豪放,绝不会像刘备那样,“败一事、哭数日”。曹操满心腹的墨水,满头脑的智慧,比起其他两国的君主一点也不觉得逊色!可惜啊!他就败给他唯一的缺点“自傲”,多疑则不算了。赤壁一战、败走华容一事失败的背后完全源于他的自傲、不听劝告。曹操便为此一生吃了不少的苦头。以此为例,每每想起曹操自傲,便会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懊悔不已!从中才真真体会到骄兵必败之理。
关羽乃是人们心中的大将军。勇敢、冷静都凝聚于他的身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最终是“义”使得他得以扬名天下、名垂青史。他多次为报恩于曹操而将原本万劫不复的曹操放走,古今有多少人能做到“人义”大于“国利”的做法?曹操设高级待遇想要收关羽到帐下。关羽“人在曹营心在汉”,坚决不归属曹操,这回是“国利”大于“私利”了、忠于蜀汉,一心爱国,绝不做卖国求荣之事!关羽之举可称之为“义神”也!。我想,现在我们虽处太平盛世,却怎么也不能忘“忠义”二字。忠于国家,义于手足。
最后一人相信你们也猜到是谁了。不错,正是孔明,凡读三国者必然不会少了品他,孔明有“卧龙”之称。应居于山中潜心攻读百科,致使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后因刘备一个历史决定性的动作“三顾茅庐”被请出山、当刘备的军师。若无诸葛亮,刘备能立足于巴蜀简直就是一纸空文;相反,诸葛亮满身智慧也只能埋没,一辈子碌碌无为。真可谓是隆中对。诸葛亮智勇双全,来回于沙场指挥战斗也毫不畏惧,他的智慧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发挥地淋漓尽致,以至于其他两国的军师也对他生畏!就算死后,也机关算尽,好不罢休,他死后司马懿来犯,而蜀军照诸葛亮的吩咐,将他常出兵座的椅子搬出来,司马懿看见了,只管吓得率军回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平时多学点、学好点,先在想起来,觉得那真是没什么好抱怨的,知识和智慧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饰品”
厚厚一本《三国演义》就这样读完了,读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智慧。以史为鉴啊!
三国演义义读后感篇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你,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但是,你——吕布,却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
都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你气质非凡,定非池中之物。手持方天画戟,胯下赤兔嘶鸣,盛气凌人,如出鞘之绝世利剑。面对千军万马你又何曾皱过眉头?不?家砸坏卑僦势诛之,面对刘关张的夹击,你也不曾有过慌乱,你游刃有余,与之大战数十回合且全身而退。如此武艺,观三国之上下数第一者,非你莫属?
然君虽是骁勇无敌,善战无前;但君勇而少谋,戾暴而缺乏仁义,常听其妻目光短浅之言,终夭折于曹操之手。一代天骄战神就此寂灭。
如若不然,汝之成就绝非如此。纵观三国上下,论武艺,你吕奉先称第二,谁人有这本事敢论第一?若君肯谦逊内敛,亲贤能,远小人;把心思放在军政国事上,广纳贤言,他日必将君临天下,成为一方诸侯,与魏蜀吴分庭抗争。但君却与之背道而驰,结局只能命丧曹操之手,留下千古遗憾。
你的人生虽然不像玫瑰那般妖艳绵长,但却绽放出无比绚烂的英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这点令我钦佩不已。
反观你的一生,我明白了如何为人处事。我们不能太过骄傲,从而盛气凌人以至于目光短浅而小看他人;也不能太过自我,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不能自我膨胀目中无人。人以谦为本,不温不火,不骄不躁,心如汪洋大海,激不起任何涟漪;更重要的是要有集体感,团结集体﹑热爱集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能有如此德行,何愁不能成大事乎?
吕奉先,你虽让我们欣慕,但也是警示人们的反面教材。太多太多关于你的'传说,许多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我不再想去追问谁是谁非,但驰骋沙场的你,永远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三国演义义读后感篇7
当我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时,对《过五关,斩六将》印象最深,今天,就来写写这个故事的读后感!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关羽得知兄弟刘备的消息后,立刻收拾行李,却被曹操一再阻拦,他火冒三丈,只得把阻拦的人杀了,带着两个夫人继续前行,总共过了5关,斩了六将,最后刘关张终于团圆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关羽和刘备之间的友谊很深厚,为了兄弟,他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更感受到他是一个有情有义、勇敢、知恩图报的男子汉。明白了:我们要从小就做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一个有情有义、勇敢的人。
再想想自己,觉得太惭愧了,更明白我要从现在起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在平时,我有什么东西没带都有人借我,题目不会做,优秀的同学也会教我,而别人有东西没带,问我借时,我总是不接他们,更可恨的是我还找些理由,弄得我变成了一个“知恩仇报”的`人伤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事后我又觉得很后悔。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像以前那样小气了,看到有同学要借东西,我主动借给他,我成了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了,我也觉得借别人东西又不会少快肉,没有什么坏处。
这本《三国演义》告诉了我许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义读后感篇8
这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经过了桃园三结义,王司徒巧定连环计让吕布来刺杀董卓,曹操大战吕布,曹孟德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袁本初败兵折将,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孔明先生,赤壁之战,最后刘备打下四川,就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人物有:孙权、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赵云、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在这上表现了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任正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的明君任正,社会安定的愿望。
我喜欢《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赵云。我先说诸葛亮吧!他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聪明过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的事都瞒不过他,像火烧新野、捉张任、大破魏兵、空城计、草船借箭,这都是谁精心策划的?是孔明先生!据说孔明没有打过败仗,真是太聪明了!再说赵云吧!他姓赵,名云,字子龙,赵子龙勇冠三军,超过关羽、张飞。他的银枪上下翻飞,武力过人,像曹兵认识到赵子龙的厉害,有的都从马上掉下来了!赵子龙外号小霸王。赵子龙单骑救主,这也太勇了!一个人去救刘备的夫人,超过想象!
读完《三国演义》我觉得诸葛亮非常聪明,赵子龙很勇敢,一个智,一个勇,这是奇才呀!我们要尽量去学他们,虽然我们比不上他们,但是要努力呀!
三国演义义读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