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时,我们不仅在记录感受,更是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读后感创作中运用细节描写,能让读者更直观感受你的阅读体验,以下是一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女人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小女人读后感篇1
?面包树上的女人》(以下简称《面包》)的男女主人公是程韵和林方文,我觉得张小娴是很喜欢程韵的,因为在看小说的过程中我不时会产生张小娴把自己代入程韵这个角色当中的感觉——生命中不断地遇上好男人,徐起飞,韩星宇,杜卫平,然而始终无法放下的是林方文,似有责备自己,但也显示了爱的自私与无私——只有写自己的时候才会出现怜惜与恨铁不成钢交集的情绪。
至于张小娴喜不喜欢林方文呢?才子是没有人会不喜欢的,不喜欢才子的人只不过是理性压过了第一瞬的感情。张小娴塑造林方文,我猜想是想让读者产生既爱又恨的感觉。林方文的逃避与背叛一次又一次地伤害着程韵,随着程韵不断地长大,小说中林方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而另一边厢,程韵投入到另一个可靠男人当中的程度越来越深,这说明理性,随着人年龄的增长,终归会战胜爱情,尽管程韵在第二部中也说爱韩星宇,已经忘记了林方文——这不过是理性盗窃了爱情的外衣。
其实张小娴也算厚待了林方文,大嘴巴女人戴安娜,乐姬,葛米尔,一个是港大校花,一个是当红歌星,尽管戴安娜被描述成一个专门汲取少男精华的中年女妖,但从文中可以看出林方文是流转的少男中的一个例外,是戴安娜的至爱,可见林方文的特别地位。
讨论了这么多男女主人公在小说中的位置,接下来讨论一下言情小说的王道——爱情吧。
不过这个还是先得从谋篇布局中谈起。故事从程韵对她所在的保中排球校队娓娓道来开始,排球队总共有七个人,尽管作者从来没有对程韵的外貌作出过描述,但从选入保中排球队都需要是美女这个潜台词中不难知道程韵有着不错的姿色。那七个人是很典型的香港社会缩影,有很有钱的千金小姐,有爸爸是律师,母亲是教师的中产,也有生活不好过的单亲,不同的家庭背景亦使然了她们日后各自的方向。而张小娴从这六个女生中挑选了两个作为程韵一生的挚友——迪之和光蕙。她们三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在寻找着爱情寻找着幸福,光蕙是实在的,她会选择事业上成功的男人,然而那些男人总有那么个致命的弱点,老,性无能,有妇之夫——只能说如果不是有这些问题,她们也不会选沈光蕙。越是追求物质上幸福的女人,到最后越是被分配到平凡的男人,所以光蕙最后选择了小她三岁的小男友——不过张小娴也不止一次地强调光蕙不会太过爱上一个男人,因为她最爱的是她自己。而迪之就被描写为一个不断寻求刺激和快感的女人,快感往往来去匆匆,所以迪之也一次又一次地换来失望,但这能不能视作一个重视过程的女人的追求呢?师生恋,红歌星,特技人,大富豪,但到最后,一个为男人而放弃学业的人又重新因为另一个男人而开始奋斗。
三部曲使三个女人有足够的空间去开展各自的追逐爱与梦的历程,当然这个一部长篇也能办到,但三部曲的好处在于阶段性更强了,她们在这三部曲中,除了不断成熟,还可以使转变不那么突兀。通篇读下来,发现这三个女人都有这初恋的情节,迪之每当失恋就会回南丫岛找她的初恋邓初发,而邓初发始终会痴痴地等她,光蕙从她的初恋老文康中学会了爱的越深只会懂得越深,于是选择了不再对一段感情过于投入,老文康从此成为光蕙最恨的男人,直至闻及老文康的死讯,光蕙才崩溃地说出她仍然忘不了的是他。三人当中,程韵的初恋时来得最迟的,其实也是最般配的——都是港大中文系的学生。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他们两个没能在一起真的很可惜。我现在听的千千静听也正好转到了《后来》的日文版kiroro的《未来へ》,更加增加了我的伤感。
其实细细去想,林方文和程韵两个人走在一起是一个错误,一个轻,一个重。程韵后来任何一任男朋友都比林方文值得依靠,程韵想要的就是安全感,而这是林方文无法给她的,其实,程韵太爱林方文了,就算林方文能给她安全感,那安全感也是远远够不着程韵所需要的。但他们却在小说中相遇相爱了,我搞不清楚是哪一刹那的热情使他们相遇,相较于林方文历任的女友,程韵是最正常的,虽然小说一向的价值观趋向于“平凡才能永恒”,但从林方文众女友当中难以找到共同点,这一点,也使男女主角的爱情缺乏冥冥中注定的属性。
以下的言论我觉得有点残忍,但我还是不得不作出来。林方文和程韵拉拉扯扯断断续续好像不太符合林方文的性格,但这段感情由一开始可能就不是程韵依赖林方文而是林方文依赖程韵。林方文是弱小的脆弱的。是程韵,比他任何一个女朋友都要平凡的女人使他获得了生活的踏实,但天生的恐惧使他仍不自觉地去犯错,令程韵不能不去失望伤心。而林方文的脆弱的原因来自于他的家庭,自小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家庭中长大,使他用厚厚的硬壳包裹着自己。而程韵补充了他这部分的缺失,换句话说,其实程韵有着林方文妈妈的影子(这就是我所说的残忍的部分,他们的爱情好像贬值了)。他们的相恋开始于一个拥抱——程韵是一个很好抱的女人,我不想用阴谋家的语气,但我想说这就是妈妈的暗示。林方文是一个缺乏母爱的,在《面包》中,林方文对他妈妈的造访表现得十分冷淡,母子明明都爱对方,却总是不懂得如何去表达。直至林的妈妈死去,林方文哭得像小孩一样,他太爱他妈妈了,以至于不再敢去爱别人。他的妈妈永远离开了他,在现实世界中,程韵成为了他唯一的支柱,所以他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去央求程韵,而程韵却偏偏是那种爱情的贞烈女子,无法对背叛视而不见。
究竟是最夹的人还是最不夹的人才是天生一对?张小娴在小说的最后把主旋律定为了爱是成全,这不是最色彩斑斓的答案,只能算是人对逐渐失去的青春所作的让步。作文
小女人读后感篇2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第一次明白这个作家,是初中的语文课本,课文选了《人类群星闪耀时》中《争夺南极的斗争》部分。英国人斯科特,满怀期望到达南极点,却发现了对手挪威人阿蒙森留下的请求:证明阿蒙森的成功。那是怎样的绝望失败者不仅仅要承受失败的痛苦,还要为他的对手证明。可是斯科特没有拒绝对手的请求,并在回程的路上死去。
当时读是一种什么感觉呢震撼。不仅仅是为斯科特而震撼,也为为他作传的作家茨威格震撼。此刻回头望望,原先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家与文章,在我们还不了解他们意义的时候,就已经与我们相遇了。
可是,当我读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所有的钢铁烈阳都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一个女人近乎疯狂的爱。书的腰封上写着: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也许是当之无愧的,但我却很不适应,也许女生读起来会比较容易被触动。
书后面的高尔基说自我“毫不羞耻地哭了起来”,看来我的泪点比较高。尽管茨威格的文字如此细腻真切,而书中“陌生女人”对作家r如同宗教信仰一般的爱却丝毫不能引起我的共鸣。这样的爱,离人世间很遥远,以致于我有一种淡淡的排斥感。
它甚至已经超出了我认为的爱的范畴:对于女主角来说,r作家就是世界的全部,连她自我都被排除在世界之外,虽然r作家在正常的观念中,在感情方面,是十足的渣男。可是为了得到r作家的.爱,女主角能够放弃一切,也能够牺牲一切。如果爱是,那么她对他的爱毒性也未免太强了一些,她完全没有戒掉的可能,一丝也没有!
”在我的内心深处,在我的潜意识里,我一向还在做着那个陈旧的孩子梦:也许你会再次把我召唤到你的身边,哪怕只叫我去一小时。为了这可能的一小时,我把一切都推开了,只是为你而坚持自我的自由,一听召唤,就扑到你的怀里。自从童年时代之后青春萌发以来,我的一生不外乎就是等待,等待你的意志。“
多可敬,多可悲。
这样的爱,称之为病态也不为过,可是偏偏,又悄无声息。这是单恋的极致。尽管她将他看得清清儿的,可是无法自拔。
我们的这位作家r,大约是有些脸盲。前一段时间看《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家的小妹妹对华生说:“令人惊讶,这么多次,你们这些男人都没真正注意我的脸。”我想,这句话说给作家r也是适用的。
只是,对于我们的女人公来讲,未免太残忍了些。
小女人读后感篇3
斯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
这是我第二次读他的短篇小说合集,第一本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含深情的将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又动人的书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她所经历的痛苦,以及她爱的无私,深沉,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再读就是他的《失宠贵妃》主人公,普德里夫人。
普德里夫人被夺去权利之后,放逐庄园,远离宫殿,初到庄园,脱离与王室贵妇的生活,好奇心的驱使,让她初次感觉到庄园像酒甘那样清纯,她并没因失去权利,而立马陷入悲伤中,在庄园帮助女工捡麦穗,与小伙子一起跳舞,无比欢脱。
以我过去的经验,我原本以为这贵妇自此以后,适应庄园的生活,安然度过,然而作者并没有如此,对已失去的,人最初总是过分盲目自信,当她逐渐到回味过程,痛苦才会慢慢地席卷而来,普德夫人生活于热闹的交际中,又怎会安于庄园,她渴望回归宫殿,却发现没有任何消息通知她回去。
在等待信使的过程中,作者用外部环境描写,细致的刻画了普德里夫人的内心活动,“她躺着,直愣愣地凝视着前方,只是一个劲地等着,最后座架上的钟开始敲响,但是时针冥顽不化,你咒骂、请求和金钱都无法催它快跑,它瞌睡懵懂地绕着圆圈。”
她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活像一只被人驱赶的野兽。“因夜晚悄悄地来临,它不像正午,放肆地透过窗户往里瞧,它像昏黑的涓涓细流从四壁涌出,把天花板举向虚无之中,把所有的东西都不声不响地冲到它那悄然无息的洪流之中。一片沉寂。只有在什么地方有只小钟滴答滴答作响,无休无止。”
普德夫人,工于心计,戏弄他人为乐,还勾引一位农家青年,这段情节不断地与她内心活动推进,而普德里夫人最终得知,自己终身逐放,不再入宫,她痛苦万分,并决定把摄政期间,榨取来的金钱挥霍,举行盛会,满足她内心的虚荣,妄图成为众人的焦点。
她开始大肆传播,预言自己会在十月七日这天,离开人世。那天她盛装出席,喝下毒药,保持着微笑,等待死神的到来,她曾预想自己的死亡会轰动整个巴黎,却没想到大家对她所做的,只是显得有些好奇,死神不容许欺骗,她竭尽全力表演的,却是白费力气,人们只看到的一幅狰狞的怪相,围观人的兴趣并没有持续多久,便就散去。
引用:“其实现实中,也有些许人,别人追求她时,她就觉得自己美丽,和才智的人在一起,她会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有人钟情于她,她就立刻坠入爱河,然而一旦没有这些,她就变得丑恶,愚蠢,无助。甚至不幸,然后在自己的不幸中,孤独、坠落、垮下去。”
活着,会渴求他人同情,但活着的时候,你不能哗众取宠,亲自拔起你的根须,将之曝晒于光照之下,让众人同情于你的悲苦,你的遭遇。
小女人读后感篇4
“我再也不想读60年代以后的法国文学了,再被吹得天花乱坠也不读了,因为它们的作者都是以让读者看不懂为己任的。”朋友分享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读者看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的观感。很久没有如此畅快的看一本书,只花了两天的碎片时间,我读完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中收录了他的两部中篇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终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我绝望的爱慕之情。”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白发苍苍,举止高雅的老妇人,她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活力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明白的男人…”
两个故事中都以死亡告终的男女主角有一个共性,也是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偏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偏执的爱一个总也认不出自我的男人,即便她曾为他付出了自我,为他生过一个孩子,为他倾注了自我认识他之后的余生,直至他们的儿子和她自我皆以病亡悄无声息的消失于无形……《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赌徒,偏执的沉迷于赌博,作者对他在赌桌上形象的描述可谓淋漓尽致,他原本有显赫的家世与大好的前程,却在赌桌上输掉了自我的人生。
小女人读后感篇5
我这是第四次读这篇小说了,每读一次就震撼一次。读到一半索性去搜索电影来看,令人失望的是只有中国版,字幕上写着“根据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徐静蕾和姜文演技不错,但是失落还是塞满了我的胸膛。就像是在上海餐馆吃东北菜,在中国餐馆里吃西餐,怎么着,都不地道,不对味儿。
小说的意境是影像永远无法比拟的。
电影的开头直接用了小说的开头:你啊,永远也不认识我的你啊…。茨威格就是用这句话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但是看下去就越来越失望了,里面居然用了五四运动。情节也完全中国化了。电影没看完就关了。
我就是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上茨威格的作品的,我记得第一次读完有很长时间不想再看关于爱情的小说。孤陋寡闻的我认为,迄今为止,不光中国甚至世界,目前还没有人超越。现在我又读了《贵妇失宠》、《家庭女教师》、《火烧火燎的秘密》、《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夜色朦胧》、《夏日小故事》等,我不得不钦佩的五体投地,茨威格以八岁少年、十多岁少女、贵妇、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女人以不同角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曾经有一度我怀疑他就是女人。不然怎么把女人的心思揣摩得那样透彻?
也甚至去查关于他的资料。事实证明他就是个男人,标准的`大男人,他却把女人、儿童、少女等角色的情感、爱恨、心理诠释的淋漓尽致,细腻到一颦一笑一个眼神儿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他似乎从不在意小说的名字,有的名字看上去有点像散文、随笔、或者是随便一句话而已。
再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主人公那种渴望、羞涩、压抑、慌乱而不顾一切的情态,利剑般地穿透每一个走过情窦初开女性的心房,那个没有名字的主人公霎那就变成了当年的自己。一生中哪个阶段的爱情比得上情窦初开?何况她还无怨无悔不计代价地爱了一生。
不多说了,自己去看吧。
今日晚上还有活动,这篇日志写的匆忙,对付一下吧。
小女人读后感篇6
感情,是催生甜言蜜语的最佳引药。但凡有爱存在的地方绝对不会缺少感人肺腑、令人激动欣喜的言语。我听过、见过、看过无数至高无上的感情宣言,心里每每总是激起阵阵涟漪,然而当我看到这句台词,我感觉心里狠狠地震动起来,那就是“我爱你,但和你无关!”
短短的八个字,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台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极其善于刻画女性的心理,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着自我的一套令人惊叹的方式。在他的笔下,女性形象具有更加强烈的情感,更富于献身精神和爱的潜力。小说的具体情节,我不想再长篇累牍的叙述,我只想谈一谈其中那种持久的、痴迷的甚至是偏执的爱。
当女主角注意到年轻作家之后,作家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她,也给了她极大的冲击,给她黯淡的世界增添了一道刺眼的阳光。从此,作家的一切成了她的呼吸,成了她整天的必需品,她深深的迷恋却从不敢外露自我的感情,更从不诉说给任何人听。她时刻的关注着他,慢慢的进入了他的世界,以他的开心作为自我的`开心,以他的悲哀作为自我的痛苦,她不停地幻想着一次次美丽的邂逅,可总是羞赧的不敢露面。在无尽的等待中,她煎熬的度过每分每秒,却又享受着这份得来不易的孤独。这种感觉想罢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过经历。
恐怕这就是感情的萌芽,我们开始默默而又急切的关注着一个人,极其想让他发现自我关注着他,又极其的害怕被他发现,纠结的心理,往往使我们整天陷入郁郁寡欢之中。而最可怕的就是,我们的痴迷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毫不在意。就像小说中的作家就从来没有记住过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她的期盼最终换得了无言的心痛。谁说真爱不奢求回报?但凡我们付出了我们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期望得到点什么,哪怕是对方对我们的淡淡一笑,这也是对我们价值的极高认可,我们也会觉得物有所值。
她深深的明白,这位作家一往情深而又用情不专,但是她的爱彻底而又持久,她从不懂得退缩,她爱作家的一切,即使明明白是缺点。她爱他健忘的样貌,毫不介意作家的滥情。这是一种偏执,这种爱是偏执的爱,这种爱,热烈而又绝望,纯洁而又伤感,但同时也有一点荒唐和不可理喻。
高尔基以前表示,他被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深深感动。是的,这种爱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种爱,可歌可泣,伟大而又卑微,热烈而又孤寂。女人甘愿花费生命的力量去爱着这个“无情”的作家。我不想过多的评价这种偏执的爱是好还是坏,但我明白这种偏执的爱值得感动。痴情也好,肤浅也罢,深深的爱过一个人,并且在等待中感受着幸福,即使明白可能并没有结果,但我们也会时时在嘴角露出满足的微笑。
“不求你爱我,只求你好好的,我爱你,但和你没有关系!”我明白,这句话停在了我的心里,经久不散,历久弥新。那你呢?
小女人读后感篇7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很喜欢这本小说。我看了几遍电影,几遍书,总是不舍得放下——
整本书,字里行间满溢着痴情,写尽了爱而不能的哀伤。小说是震撼的,这个陌生女人的爱是伟大的。这是一种傻傻的一厢情愿,明知道没有结果,还要如飞蛾扑火般的追寻,哪怕追作家到天涯海角,女人也义无反顾。
所有的辗转反侧,所有的期盼逗留,所有的行为习惯都是为了作家。对于女人来说,好似她就是为作家而生的。
于她来讲,年少最大的欣喜便是在门缝里偷偷的看作家,这也成为她一生的期盼。
只是爱上一个人从来都没有办法,未曾相识先一笑,初会便已许平生。
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华,是女孩最希望拥有的'。
初见,便钟情,便深陷,便忠心。
小时候,青春期的萌芽,女孩一直暗恋作家。为了能够让作家注意到自己,女孩开始打扮自己,开始努力学习,就是希望能有一天能让作家眼前一亮。
或许,这时候对于女孩来说,是对的爱情,因为它让她变得更好。
作家便成了女孩的初恋。初恋,第一场恋爱,那么的深刻那么的刻苦铭心。虽然这个时候,作家仍然是女孩无法企及的高度。
直到,女孩慢慢长大,出类拔萃,便成女人。
这么多年的心愿终于要了却了。
作家是有才的,他看尽了人间冷暖,也写尽了世间悲喜。他的眼光是犀利又深厚的,而且情商又很高。他的职业就造成了他两面的性格,可以随时转换角色应对各种人和事。
作家又是高傲自私的,他不愿对任何人事负责,只想潇潇洒洒无牵无挂的生活。
他回忆不起那个曾经一看到他就慌着低头走路的女孩子。
他把她当成一夜的情人。
女人叹良宵苦短,叹奈何奈何——
女人爱的轰轰烈烈,也爱的凄凄惨惨,只是这些作家从来都不知道。
于女人来说,她可以算是作家的一面镜子,她太了解作家了。
所以,她越陷越深,越爱越难过。
她对他是真爱,她不希望看到作家对她的事愁眉苦脸。
她的爱是伟大的,她默默把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埋在心里,默默忍受这份爱带给她的痛苦的折磨。
她的爱是执着的。小时候的那一眼是她的执念,注定是她一生的羁绊。
我们看到女人如此,总不免为女人难过。
只是,当经历过一份挚爱,便能体会女人的心情。
她是难过,但并不全是。只要一想到作家,女人就是高兴的。
哪怕这一夜如此短暂,只要和作家在一起,她就很满足。
只要看到桌子上有白玫瑰,她便心安。
为什么会有这么傻的女人?
她只是个执着追爱的女人。
深陷爱情的人往往都这样,不是诗人就是傻子。
没办法,即使拥有须臾欢乐,也将成为永恒。这点,女人深信不疑。
女人弥留之际,回顾往事,执笔写信,仅仅为了表达一句话——我爱你却与你无关。
小女人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