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优质7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出色的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到作品中的美学意蕴和情感表达,写观后感是将自己对电影的心灵共鸣和感动化为永恒的文字记载,下面是一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优质7篇

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篇1

5月6日晚,《朗读者》即将迎来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翻译家屠岸、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王源:把成名曲当儿歌唱

?朗读者》这一季的最后一个主题词是--青春。节目中,17岁的“最青春”朗读者、tfboys成员王源将亮相,讲述自己青春进行时的尴尬。节目中,王源坦言自己的成名作《青春修炼手册》原名其实叫《正太修炼手册》,而且唱的时候他完全不懂歌词的意思,他说,“因为当时还是小孩,就当作儿歌来唱。”如今,17岁的王源已经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等很多问题,但在刚刚出道时还是孩子的他,在网络上被不少人攻击,为了发泄他只能关起门来对着空气“回骂”。他将朗诵什么来回望这些过去的烦恼呢?

冯小刚:《红楼梦》曾是童年阴影

作为中国内地最具代表性的导演,冯小刚在中国的群众基础可谓深厚。关于电影,冯小刚也有着自己的青春故事。出生在北京大院里的冯小刚来说,大院礼堂,是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地方。冯小刚至今还记得自己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戏曲版《红楼梦》,年幼的他还不理解电影中穿着古装的人在干什么说什么,只觉得十分害怕,甚至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于是《红楼梦》也在他童年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郎平:奥运会靠流泪释放压力

里约奥运会后,不少媒体报道了郎平为新一代女排主攻手朱婷缓解压力的细节,而在32年前,同样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承受的压力丝毫不弱于朱婷。节目中,谈起这段经历,郎平坦言:“当年的比赛规则还不同,如果主攻一旦发挥不好就失误率很高,所以压力很大,也不敢找队友说,一说大家压力都挺大,所以我那时候去找袁导聊,聊得流眼泪,我是一个特别爱哭的人。

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篇2

在最新一期以“勇气”为主题的《朗读者》中,影视演员江一燕朗读起陈忠实的《晶莹的泪珠》,以此献给自己儿时的老师和一群大山里的学生们。其实,江一燕有很多的身份,演员、音乐创作人、写作者、摄影师,还是一名坚持了十年之久的支教老师。前晚,在接受全国媒体微信采访时,她说,小时候是个孤独的孩子,“曾经遇到过一个很好的老师,那时并不知道那段时光会带给我什么样的结果,也是长大后才明白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是很深入在心底里面,就像一粒种子一样”。

适逢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逝世周年,江一燕在节目中朗读其经典文章《晶莹的泪珠》以示敬意。文章里的女老师以晶莹透亮的泪珠,给予陈忠实继续学习的勇气,正如女老师之于陈忠实一样,一位名叫章燕的老师,也在江一燕走过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章燕老师教会了我坚持,让我有勇气登台跳舞”“小时候的我是孤独的,但是老师一直陪伴着我,她让我变得更开朗”。

可惜的是,章燕老师在江一燕初中时因病离世,但江一燕为实现老师追求舞蹈最高殿堂的心愿,一直努力,最终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并带着勇气一直走到今天。

2006年,因为拍一部文艺片,江一燕来到广西贫困山区接触到一群孩子,“他们就像石头缝里的小草一样,一出生就要自己学会努力地去寻找阳光,而不是别人给予他”。之后,江一燕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山区的孩子身上,“我觉得大山里的孤儿心里面真的很自卑、很伤感。我作为一个陌生人进入到山区,也可以让他们觉得不是孤独的,我希望能够给他们很细小的一种信念,是一颗我曾经心里也有过的小种子,因为我知道那种爱,那种温暖,它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采访中,江一燕说,不排除将来参与有关支教角色的作品,“那我就是本色演出了。尤其支教这件事情,我认为是很严肃的,那个时候我真的完全不是一个明星了”。

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篇3

有人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同书的作者进行一场精神上的交流,那么听一个人朗读,便是在听朗读者诉说过去的故事。

最近,我看了央视大热的一档节目《朗读者》,节目中的嘉宾在朗读着一篇篇优美的文段,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故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聆听他们故事的同时也让我得到了一点启示。

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许渊冲老先生。许老先生是一位翻译家。他的成就可以用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来概括。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并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却让人大为惊叹。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个将《诗经》翻译成英文法文的人。他还将《楚辞》、《唐诗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国古代诗词作品翻译成了法文。20_年8月2日许老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来到《朗读者》这个节目的时候,他已经96岁高龄了,满头银发,看上去精神矍铄,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对生活充满着热情。虽然快成百岁老人了,但他的心却是年轻的,感情是充沛的。回忆起70多年前的往事,并朗诵诗歌时,仍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仿佛看见,这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耄耋身体里有一个朝气蓬勃的灵魂正满怀激情为我们朗诵。

许老不仅精神上像个年轻人,在他的翻译事业上也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拼搏精神。他已经获得了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又是这般高龄,按说早可以颐养天年。但他没有,许老还正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并计划在一百岁之前翻译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内还要翻译30本书。为了抢时间,跟时间赛跑,他现在每天工作到凌晨3.4点钟,这是一般年轻人也很难做到的。用他的话讲就是白天不够用,向夜晚借几点钟。他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许老已经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文学财富。但他仍争分夺秒,永不停息,尽可能多地去翻译更多的作品,是因为他无比的热爱自己的事业。翻译对他来讲是一种别人无法剥夺的精神上的快乐,是他自己喜爱的价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许老就是这样的学者。

由许老我不禁想到了鲁迅先生,先生患了肺病。医生嘱咐他要多休息,但他仍不停地努力工作。别人认为他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他解释说其实并不是这样。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长寿,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在我的脑海里,鲁迅先生和许老的影子重叠了。他们都是高尚的人,是无私奉献的学者,他们都喜爱自己的价值,并且,用这价值给社会创造出精神的宝藏。我们也会铭记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

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一生回想起来还有一点价值,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话,那么就让我们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完成学业,以便我们长大后能为社会尽可能多地创造价值。

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篇4

这是一个无论音乐、场景还是文字都能让观者产生共鸣的节目,那种感动可以渗透到每一个细胞,当你开始看或听的时候,你的生活即使是一片霾,也会随之而散,阳光立马照亮生活!

本期主题“陪伴”,由“遇见”到“陪伴”,董卿的衣着由粉红色套装换成了一袭白裙,在我的潜意识里,有着这样的解读:遇见,不管是父母与子女的遇见、还是少男少女的遇见,如初见桃花,都是激动人心、浪漫而温馨的,所以粉红色是很合情境的;

而陪伴,是平淡的,却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白裙淡雅而平淡,也映衬了陪伴的形态,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大爱或是小爱,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就这样渗透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陪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陪伴,无论哪一种陪伴,都是温暖的,杨乃斌的故事最励志,是青年一代向前的动力;乔臻老夫妻的一路陪伴,唐国妹老师的付出,向我们阐述着真爱,不是因为他们的成就或是什么,而是因为他们的爱,他们的相互陪伴……

所有的陪伴,都是因为爱,没有为什么,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爱人……

父母子女一场、夫妻一场或是闺密一场,我们都是用最珍贵的时间来陪伴的,父母从小到大给予子女的陪伴,是最纯粹的;夫妻一场,是亿亿分之一的概率,由遇见到陪伴,时间越走越少……

朗读者,对与老者,更多的是回忆是感恩;之于年轻者,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迷雾中的明灯!

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篇5

潘际銮院士86岁了,但退休仍然是件很遥远的事情。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裹着灰色呢子大衣,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

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

这座三层老建筑物的楼龄比这位院士还要小28岁,建于1955年。那时,潘际銮在这里筹建清华大学焊接专业。

在这座老焊接馆,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不过,对很多普通公众说,这个难读的名字,同样也很陌生。

潘际銮院士骑自行车带着夫人穿行在清华园中2

潘际銮院士骑自行车带着夫人穿行在清华园中

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已经被写进教科书。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

很多人不知道,当他们乘坐着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已和那位在焊接馆摸钢板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潘老先生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岁了。

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

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

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

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

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尽管,潘际銮丝毫不认为自己的研究过时了,但是他用坦然的语气说:我是一个老派的过时的科学家。

如同许多上了岁数的老人家,潘际銮喜欢回忆往事。他时常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一边夹着菜,一边念叨起他的西南联大。2

如同许多上了岁数的老人家,潘际銮喜欢回忆往事。他时常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一边夹着菜,一边念叨起他的西南联大。

毕业50多年的老校友潘际銮,如今是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的会长。他说,自己之所以被选为会长,是因为还很年轻。

这个中国著名校友会成员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90岁。

如今,年纪越往上攀登,潘际銮的记忆,就越爱寻找属于西南联大的焊接点。

去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他们有的被家属扶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

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往下淌着。

潘际銮说,他这么大岁数,还想干活,是因为自己终身陷在这个事业里了,仍然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爱国从这位老科学家的口里说出来,在他的很多学生和同事的耳朵里听着,一点儿都不空洞。

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

此刻,正当潘际銮坐在老旧的焊接馆里,焊接着往日的艰难岁月时,窗外晃动着很多年轻的身影。这一天,是2014年公务员国考日。

每一代青年人,都面临着人生选择。当年潘际銮主动报考焊接专业时,这门学科还很冷清。当时还有人笑话他:学焊接?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干吗?

显然,当潘际銮决定学焊接时,并不能预见是否有光明的个人前途。不过,他认为,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会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这个西南联大44级校友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前途。

在他看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件后知后觉的事情。他回忆,当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后来,他被告知,评上院士了。

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潘际銮说。

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潘院士步入晚年以后,能让他惦念的事情,已经不多。1992年,他开始作为南昌大学校长的试验。10年间,他一直试图把西南联大的办校理念和方式,焊接到南昌大学上去。

很多人眼里性格随和的潘校长,显现出改革者铁腕一面。他在南昌大学推行本科教育改革,实行学分制、淘汰制和滚动竞争制。

初入南昌大学,潘际銮晚上在校园里外散步时,经常看到学生在跳交谊舞和打桌球。这些场景显然与他记忆中的大学生活,并不相符合。

他总是回忆起,当年宿舍太拥挤,学生就去学校附近的茶馆看书和写论文。

经常说起的例子是,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汪曾祺,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小说。

潘际銮要扭转南昌大学的学风。三制的焊接轨迹,带有明显的西南联大特征。他并不讳言,自己大一时也曾物理考试不及格,而西南联大8000多学生,真正毕业的只有3000多人。

作为南昌大学的校长,潘际銮抓教学和科研,但他并不直接掌管学校的财务和人事。

他是个放权的校长。潘际銮在南昌大学的一位同事说。

显然,这位老校长很了解,管钱和管人,哪怕只是管分房子,都是很大的权力。但是,他不亲近这些权力。

潘际銮用西南联大式的方法,重新拼接南昌大学。最明显的成果是,昔日薄弱的院校,在他任上的第五年,成为一所国家211重点大学。

不过,潘际銮的一些学生和下属却说,他们并没有跟着校长沾光,也没有得到实惠。

说起自己的导师,在南昌大学任教的张华,有苦水要倒。身为校长的学生,张华没有获得更多资源。相反,潘际銮跟他说:你就默默无闻地干,自己去争取课题,别指望在学校拿钱。

而曾经给潘际銮做了6年秘书的徐丽萍,在潘上任时是正科级,一直到他卸任,直至自己离校,职级都没有改变。

当时,作为校长秘书,徐丽萍都不敢印名片,那么大年纪,还是科长,实在不好意思啊。

而潘际銮本人,对名片上的头衔,并不在意。2002年,他从南昌大学校长的职位上卸任,回到清华园的焊接馆。

校长不是我的终身事业。科研,才是我一辈子扑在上面的事。潘际銮说。

从75岁开始,他的身份是个无官一身轻的焊接专家。当然,他还是院士。但他认为,院士于他而言,只是一种荣誉,不是权力。1

从75岁开始,他的身份是个无官一身轻的焊接专家。当然,他还是院士。但他认为,院士于他而言,只是一种荣誉,不是权力。

他没有行政头衔,也没有秘书。他带着一个平均年龄60岁的团队,在墙皮有些脱落的焊接馆里,研究世界上焊接领域的前沿问题。

时下,这位手机屏幕里会跳出微博新闻的老院士,知道人们正在讨论院士制度。

潘院士并不否认,有个别单位在squo;包装squo;院士。他也不讳言,个别院士成为给单位装点门面的花瓶。这是院士被squo;异化squo;的现象。

这个中国最著名的焊接专家,把围绕院士以及科研界存在的问题,比作钢板上的裂纹。不过,早期就以热裂纹为研究方向的潘际銮,攻克过无数个技术难题,但很难说清这些暴露在社会肌体上的裂纹,究竟该怎么解决。

如果深入探究那道裂纹,潘际銮认为,人们之所以担忧院士的退休问题,是不喜欢院士们成为学术资源的垄断者,或者享受特殊待遇。

现在,潘际銮仍在焊接馆的一间光线不好的屋子里办公。资料堆到墙边,以至于部分书被挤到窗台上。他的褐色办公桌和矮茶几角,已经部分掉漆,裸出木头的原色。

而他在南昌大学当校长时,办公场景比这一幕还要寒碜。

他挤在办公楼西南角那间12平方米的屋里,秘书徐丽萍只能在过道上用玻璃隔出一间办公室。

有人劝他:潘校长,外国学者也要拜访您呢,换间大的办公室吧。

但潘际銮坚决不换,还说西南联大那会儿,比这条件差好多呢。

至今,他唯一享有过的配车,是在当校长的时候。那是一辆留学生捐赠给学校的老旧尼桑车。他的司机总忍不住抱怨:校长,换辆新车吧。

那辆汽车终于没被换掉,最后都快报废了。潘院士的电动自行车倒是换了一辆。

他80岁生日时,学生送给他这辆眼下正骑着的银灰色坐骑,代替之前那辆电池笨重而且总是坏掉的老古董。

提起院士是否应该像老电动车一样退休,性情温和的潘际銮会有些激动。他反对用行政化的方式来处理高知识分子人才问题。

院士是否退休,不能搞一刀切。个人情况不一样。潘院士打比方,这就像找专家挂号,有人找我帮他们解决难题。要是我没用了,也不会有人来找我了。

如果没有老糊涂,潘院士就想骑着他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梭在清华园的一年四季里。

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篇6

有人认为,其落入《感动中国》、《艺术人生》煽情窠臼,文学之美,文字之魅流于浅表,这档文化综艺清流其实走的还是故事的套路。

有感动:那些煽情故事总会赚取大把眼泪

在近期选择为主题的节目中,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朗诵了写给儿子麦恩的家书。这封信被观众和网友称作2017最美家书。曾经叛逆的麦家,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像麦家这样,在朗读之前分享过往故事,并深深打动观众的,还有很多很多。第一期节目第一位朗读嘉宾濮存昕,在节目中便自曝小时候曾患过小儿麻痹症,被同学起外号叫濮瘸子。濮存昕之所以要自揭伤疤,自然也与要朗读的内容有关——他要把老舍的散文《宗月大师》,朗读给帮他做了整形手术,使濮瘸子的命运得以改变的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荣国威大夫。而《宗月大师》所描写的,也是老舍生命中遇到贵人相助的事情。

有人认为《朗读者》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很精彩,很吸引人。无论是演员徐静蕾讲她奶奶疼她爱她的平凡故事,还是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讲他年轻时暗恋过才女林徽因的独家趣闻等等,均以真挚的情感征服了观众,也带给了观众无限的思考。很多观众把聆听嘉宾讲故事,作为一件很有乐趣、很有意义的事情。

就像看《星光大道》之类的选秀节目时,听到选手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及故事,很多观众总会被感染和打动,忍不住热泪盈眶;就像音乐选秀类栏目,总是需要一些听完歌感动到落泪的观众,这种情景交融的场面及其效果,已经成为节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有质疑:故事喧宾夺主,好文章成了点??

在另一档同类型文化综艺《见字如面》中,主要呈现方式是嘉宾演员演绎书信,穿越历史和时间的洪流,最终打动人心的是以书信为载体的文字的魅力。既有蔡春猪写给自闭症儿子的戏谑中藏着悲伤的信,也有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书信、莫言的家书等。

但对《朗读者》来说,没那么简单。最终诉求是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三美并重,任重道远。在与董卿的访谈对话中,麦家畅谈他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阂乃至冲突,与观众分享他对儿子的教育心得以及与儿子之间的相处之道。提及这些伤感往事,固然与麦家在节目中朗读的是写给儿子的家书有关,但也引发不少观众评论诟病。与其说《朗读者》是文学类的节目,不如说它是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侧重的是者,挖掘名人或者普通人背后的故事。说它煽情,还是由于这样的新闻不断出现:郭小平登上央视《朗读者》,全场起立致敬,董卿数度落泪;柳传志做客央视《朗读者》,一席话让主持人落泪;董卿被斯琴高娃朗读感动到泪奔……节目真正感动到你的,是故事,不是文学。

?朗读者》说故事有什么错?故事早就成了中国综艺的立身之本。但带着文化诉求来看节目的观众嗅出了问题。以朗读为卖点的节目中,好文章成了点缀,显然是喧宾夺主。有人甚至说,故事已经盖过了文学的风头,催人泪下也与其他节目里常见的你的梦想是什么没有区别。

反思 爆红之后,考验的仍是文化综艺原创能力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形式跟之前的选秀节目不同,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与当下的普通观众更为贴近,成为文化综艺的清流,引发追捧。但短期爆红恐怕还不容乐观,盲目追捧也值得警惕。

想在速朽的文化娱乐市场中生存下来,《朗读者》启动了央视最熟悉的《感动中国》和《艺术人生》煽情模式,并不奇怪,甚至还让人想起《开讲啦》等众多耳熟能详的节目样式。但在当前明星天价薪酬横行的现实语境下,文化原创综艺面临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说白了,文化综艺的门槛本来就高,要保持普通观众对一档文化综艺持续的热情,节目本身承载着认知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这对综艺制作的编剧、剪辑等关键环节提出了严格要求。包装过度、包装不足,都有可能为文化内涵减分。

说到底,承载认知价值和文化传承,还是要多读书、觅真知。

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篇7

姚晨有点从喜剧明星向女神发展的节奏啊,央视新的化妆师水平很不错。她讲了初到北京,作为北 漂,被一个胖姑娘收留的故事,看得我泪目。

董卿《朗读者》第七期——告别,听姚晨的朗读想到的

其实,由于一些原因,我在去年到今年,在西安被一家收留了一段时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两家人和一家人一样挺着,忐忑的接受着种.种改变。

这一期的主题很好,说人生不是别的,而是各种各样的告别。不过值得欣慰的事,我们这次告别是带着很大的喜悦的。这次告别后很快还会再相见,而且以后再见也是方便的。

也许,若干年后,一切都过去了,她家也搬家了,但我还是怀念在纺织城的日子,在三厂四厂中间的过道了,打麻将的老头老太们。

怀念那个临时的港湾,怀念一起创造未来的日子。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无数的告别也构成了人生百态。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告别”为主题词,邀请到著名作家王蒙、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诉说着他们生命中不同的“告别”。

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优质7篇相关文章:

2024年环卫年度总结优质7篇

烟草2024年工作总结优质7篇

2024年幼儿教师年度总结优质7篇

2024年司法工作总结优质7篇

2024年物业部工作计划优质7篇

2024年观后感精选8篇

2024年观后感参考8篇

2024年医院个人年终总结优质7篇

2024年观后感优秀8篇

2024年施工单位个人总结优质7篇

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优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5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