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活动中,讲话稿占有其中重要的一席之地,根据这一次的讲话内容不同,写出来的讲话稿也是,下面是一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清明节主题活动讲话稿5篇,感谢您的参阅。
清明节主题活动讲话稿篇1
又是一年清明时,起风了。思绪随着风儿愈飘愈远,或许谈不上伤感,或许谈不上离愁。只是在这怀念的季节里,想起了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于是,淡淡的哀愁随着清波荡开,荡开……
清明时节雨纷纷。瞧,飘飘洒洒,凄凄冷冷,丝丝细雨,湿润了心头,也唤醒了我。滴滴答答,似乎很杂乱,又似乎很有律动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轻轻地走在这林间小路上,享受着这难得的安静。低头沉思,想起了那个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样,沉醉于这清明小雨之中。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细雨纷纷,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于是,他写下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里,我理所当然地想起了已故的亲人。他们走了,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但却免不了多愁善感几回。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杜牧或许与我同样的心情。看那春雨湿衫,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复杂。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又平添了一层愁绪。于是,他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觉小了,我的愁绪仿佛收敛回来了。人生自古谁无死,何必伤感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许明白人世间分分离离,故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绝句。行人也不愿继续哀愁下去,或许想散散心头愁绪,于是借问酒家何处,而遥指杏花村却令所有人豁然开朗。或许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死结,需要别人帮我们解开,而杜牧这句,写得实在深得人心,一语惊醒我这个梦中人。
喜欢,很是喜欢。喜欢写这首诗的高明的诗人,写得自如之极,兴味隐跃,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喜欢清明,那种感觉,很是轻松很是惬意。杨柳拂过心头,悄悄地荡开了那颗忧愁的心……
清明节主题活动讲话稿篇2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统文化,有着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但其中一个节日是包含着对逝去亲人的无比思念、怀念。没错,这个节日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曾是我最不喜欢的节日。乡村的迷信气息本就浓郁,再与上坟的习俗结合起来,就给清明熏染了鬼气。在童年模糊的记忆里,我将“清明”两字与鬼神灵异密切联系在一起,使清明节成了一个阴森恐怖的节。可是清明节实在是一个天地清明的节:温和的日头播撒下明澈的春光,返青的草木散发出清新的芳香。后来读书多了发现,“清明”这两个字在所有的文本里都是美丽的。好长一段时间,我弄不明白,一个阴森森的节日,何以安排在一个如此美好的季节里,还拥有一个如此美丽的名字。
但这个节日同时也令我难忘,因为它常常勾起我那对逝去亲人的惋惜与怀念。按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是要回家乡扫墓的,去祭奠那已逝去的亲人。踏上回乡的路程,看着那一幅幅犹如画一般的乡村景象,久违的感觉一涌而上了……
小的时候因为太小,对亲人逝去没有印象,长大后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三爷爷,他是清明节之前去世的,他走的时候我刚来学校一个月都不到,噩耗是晚上传来的,记得是我哥打电话给我:“你知道么,三爷爷没了!”当时听到这句话后整个人都是蒙的,真的不敢相信,一个月前我们还在一起吃饭聊天,好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后来听家里人说,三爷爷是在上班的路上被一个面包车撞到的,不幸的是,头先着地,经过了手术,但却没渡过危险期,第二天就去世了,整个过程都让人措手不及,就这么短短的一天时间人就这样没了,三奶奶也因为这事,好长时间都缓不过来,在我的记忆里,三爷爷就是个为人忠厚老实,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愿与人争吵,一辈子都不争不抢的一个人,还记得我每次回家,路过他家,都笑咪咪的对我说:“哎哟,丫头回来啦!”现在回忆起来,仿佛还能看见他那笑起来时的一脸褶子,听见他那句温暖的话语。所有人都为三爷爷的逝去而感到惋惜,但有时候生命就是这么脆弱,趁现在亲人还在身边的,请对他们好一点,好好珍惜他们!
这个清明节因为三爷爷的去世更显得萧瑟、凄凉,也将我们的悲伤放到了无限大,这是我长大后第一次对清明节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再也不是讨厌的态度,而是多了一丝理解,一抹忧伤,让我明白了人只有失去才会变得成熟,才会长大。当我每每看见一束束鲜花插在坟头,就知道又有一个生命永远离我们远去,而他们且可以远离这充满险恶的人世间,也未常不是一件好事,唉,人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时生死并不能由你自己。每年的清明节来临之际,就注定是人鬼殊途苍茫无言的日子,也是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亲人伤感而怀念的日子。我那些不久于世的亲人们,我应该多去和你们说说话;我那些来日方长的亲人们,我应该多去和你们说说话;我那些业已辞世的亲人们,我应该多去和你们说说话;还有赐我明澈清香的天与地,我应该多去和你们说说话。
清明再一次带着哀伤静悄悄地向我们走来,那一天纷飞的细雨打湿了祭奠亡灵的鲜花。墓碑上那熟悉的名字让我们忍不住潸然泪下,雨与泪连在一起,流向了我们九泉之下那安睡的亲人。
清明节主题活动讲话稿篇3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亲爱的曾祖奶奶,你为何一去不复返了呢?
去年十二月,我的曾祖奶奶躺在床上安详地走了。几天后,我们把曾祖奶奶葬在了山上的坟墓里。冬去春来,清明就到了。
以前的记忆中,清明节是一个好玩的节日。小孩子们比赛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找到坟墓,谁就是最厉害的人,可是今年我一点也没有这样的心情,反而心里很沉重、难过,因为我从曾祖奶奶去世了的阴影中刚刚走出来,又要去触碰这一切。虽然她走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依然浮现在我就在我眼前。
我们来到坟墓前,有的拿扫把扫去落叶灰尘,有的拿锄头除去灌木杂草,使坟墓能干净一些。小孩子们摆上鲜花。在此同时,我看见了曾祖奶奶的照片,陷入了哀思:“我亲爱的曾祖奶奶,您在天国还好吗?因为我们知道您喜欢热闹,并且喜爱小孩子,看到我们小孩子就笑眯眯的,所以我们小孩子都来了,我们来看您了!”想着想着,两行泪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从悄悄落泪到放声大哭,妈妈安慰我说:“没事,没事,天国里没有悲伤,也没有病痛,曾祖奶奶在那里会很快乐,不要伤心了,没事的,没事的,曾祖奶奶也不希望看到你哭啊!”听了这番话,我渐渐地停止了抽噎。
打扫时,我在旁边默默帮忙;整理时,我在边上递东西;下山时,我久久不愿离去;在路上,我时不时地回头看曾祖奶奶的坟墓。
回到家里,我想了很多很多:人在世界上真的是很虚空,我的曾祖奶奶享年96岁,还不是要归于尘土,有些人会说 96岁!那她不是很幸福了啊!其实96年一转眼就过去了,人生毕竟是短暂的,要学会珍惜。
清明,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我愿托你把我的哀思寄往天国,寄给我最最亲爱的曾祖奶奶。
清明节主题活动讲话稿篇4
耳边扬起悠悠的乐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心随着歌声飞翔,思绪追溯到千百年前……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他诠释了苏轼一生热爱生活,对待生老病死抱之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更是坚信自己的理念:“人可以返老还童。”在国遭外侵之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凝聚了他满腔报国热血。即使已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仍为国“左牵黄,右擎苍”。中秋佳节,明月之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达着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也唱出人生的自然规律“天下无不敬的筵席。”苏轼对之,则是豁达、豪迈、平常以对,将思念化作一番美好的祝愿。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触起了杜甫一片忧国之情,对待安史之乱,他无能为力。只能在诗的天地中表达内心的沉闷悲怆。看见百姓流离失所,只能为他们送上一句“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只能在内心祝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但当唐军的胜利之时,他又似狂喜的写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他用气魄浑厚,沉郁悲怆的诗句,记叙了那段腐败黑暗的历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它传颂了李白对未来的信心,虽然“行路难,”但路总会顺畅,理想也会实现,“俱怀逸心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更是一句无与伦比的绝唱,也是人应当具备的信心,他性格豪放,诗更是豪迈奔放,飘逸洒脱地面对人生,激志昂扬,满怀信心。
歌声依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心,随着歌声飘扬,思绪又飞回千百年后…
千百年前,他们留下了壮志凌云的诗,鼓舞人心的词,他们传达一个个祝愿,一种种精神、豁达、乐达、豪迈、忧国、爱国……都在他们留下。
千百年后,我们追忆他们,赞颂他们,传承他们。
清明节主题活动讲话稿篇5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小城的商贩们瞄准商机,提前一个多星期,就把那些祭祀、扫墓用的冥纸、香烛、纸花、爆竹摆上了商铺最显眼的位置。五彩缤纷的清明祭祖用品陈列在街道两侧,形成一道道夺目的风景,让我不禁想起了故乡的清明节。
我的故乡是个依山傍水的美丽村庄,每到清明前后,雄鸡便唱红了丹艳的映山红,兰花漫山遍野的沁人馨香。缤纷的桃花,葱绿的修竹,鸣唱的百鸟,婆娑的柳枝,山水美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故乡的清明节,尚存简朴与传统的拜祭仪式,每到清明节,五湖四海的父老乡亲都会赶回来。
那时的天气大多是天色朦胧,雨水纷飞,行人带着悲愁而沉重的心情,成群结队地在泥泞的山路中步履蹒跚。这场景,基本上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所描述的相似。
在朦胧烟雨中,在萧瑟的杂草中,依稀找到祖先的坟墓。来到祖先矮小的山坟前,利用锄头和镰刀除去坟墓及周围的杂草,并用锄头,为坟上添上一些新土,进行修葺加固。接着,在坟头上插上鲜花和香烛,摆上水果供品。最后,烧冥纸和香烛,点燃鞭炮,子孙跪倒,祈求先祖,保佑子孙兴旺,万事昌盛。
按照传统,在山上祭祖完毕后,所有同宗都会聚集在一起吃饭。饭桌上,酒菜异常丰盛,大家一边吃一边敞开心扉,尽情交谈。在家务农的讨论着各自的务农经验和收成,在外闯荡的述说着自己在外闯荡的经历和成就,觥筹交错之间,大家的情谊进一步加深和巩固。
中华民族是一个推崇孝道的文明古国,清明祭祖,扫墓既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也是传承亲情、系结血脉的终极桥梁。它让一代代人记住,人不能忘祖失根,哪怕身在异地,但心始终要牵挂着养育自己的故乡。
清明节主题活动讲话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