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尝试都是积累心得体会的机会,不论成败,尝试不同的角度,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心得体会,下面是一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黑坑往事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黑坑往事的心得体会篇1
往事就像一个酒窖,存储着许多美酒,而那件事就像最香的那坛酒,现在还令我记忆犹新。
打开记忆的匣子,我的思绪回到了二年级的时候。一次周末,我带着新买的玩具车来到小区的广场上玩“漂移”。我刚步入广场,便看见同小区的一位好也在玩玩具车。我走上前说道:“要不,我俩来比试比试,看谁的车开得更快。”“行,那我们就来一决高下”。他说。俩辆车并排在起跑线上,我喊道:“各就各位,预备—开始。”俩辆车开始并驾齐驱,赛程过半,我的车马力十足,很快超过了他的车,距离越拉越大,他见了可不服气,急忙上前用脚挡住我的车。他的车瞬间超过了我,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他冲到我面前炫耀:“怎么样?我的车比你厉害吧!”我再也忍受不了,飞起一脚,他的车被踢到了墙上,车子粉身碎骨,只见车上的俩个轮子从墙上落到了地上还继续往前滚去。他呆呆地看着我,我拿起车头也不回地走了。身后传来了他的哭声,我冷笑一声“哼,谁叫你要作弊,真是活该。”
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本想听听对他人的批评。却换来妈妈对我的批评:“儿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人家虽然没有遵守规则,但你也不能用脚去踢呀!你这样是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呀。他没有踢你的车,你就这样,难道不觉得羞愧吗?快点,下去跟人道歉。”听了妈妈这番话,我十分羞愧,这才意识到我的不对,赶紧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向广场,可我还是来晚了,广场上已经空无一人,我四处寻找。却只找到了丢在垃圾桶里的玩具车。天渐渐暗了下来。我也只得回家……
直到现在,想起这件事,我的心中还是充满歉意。如果有机会能见到他,我还想对他说一声“对不起”。
黑坑往事的心得体会篇2
童年似箭,飞快的从身边过去,过了童年,我才知道了童年的可贵,回忆起那记忆犹新的童年往事。
小的时候,我很怕蜜蜂。有一年暑假,我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正当我写完作业,想到阳台上活动时,突然发现一只菜豆大小的虫子躺在我家阳台的地板上。那只虫子黑黑的,身上有一些短毛,两只翅膀不停地颤动着。“啊!”我大叫了起来,“是蜜蜂。”我吓得后退了几步,赶快关上阳台的门,以免让它飞进来。然后,我立马抄起电话,拨通了妈妈办公室的电话。妈妈刚接通,我就大声对她说:“妈妈,我们家进来了一只蜜蜂,你快回来吧!”不一会儿,妈妈就赶了回来。妈妈进门后,问我:“在哪儿呢?蜜蜂在哪儿呢?”我用颤抖的手指着阳台说:“在……在那儿!”妈妈推开门,走进了阳台。妈妈仔细看了看虫子,转过来微笑着对我说:“没关系,那不是蜜蜂,而是一种叫‘磕头虫’的昆虫,不蜇人,哈哈,不用怕。”我瞧了瞧那虫子,果然不是蜜蜂,于是我的心从嗓子眼儿一下子落到了肚脐眼。现在想起觉得很好笑,当时因无知,误把“磕头虫”当作蜜蜂,害得妈妈被扣了工资。
还有一件事,那是一年春节,爸爸带我去我家附近的百鸟园玩。我拿着鸟食喂孔雀,有一只孔雀老是吃不到鸟食,于是他就啄起我的脚来,我被它啄烦了,于是就用脚踹了它一脚,这么一踹可了不得,那只孔雀急了,扑打着翅膀,跳起来,狠狠地啄了我的头三下,疼得我直叫“妈妈”,站在一旁的爸爸不知哪里来的幽默感,拿起照相机把这有趣的瞬间留在了照片里。
童年的往事是有趣的,是快乐的,我将永远的记住它,永远不会忘记。
黑坑往事的心得体会篇3
我们正在一天天的长大,回首走过的成长历程,在记忆最深处的是那些往事。上学前老妈的一声叮咛,考试前老师的一个微笑,在生活中的一次挫折,在学习上的一个感悟,在生病时家人的照顾。失利是同学、朋友们的安慰……回首往事,会让生命感动,让生活精彩……
人们说:“世上只有妈妈好。”可是,如果没有爸爸,家庭怎么幸福。母爱如风,可以让我们在酷热的夏天,感受到一缕缕凉爽的风。父爱如山,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在摔倒后给我们爬起来的勇气。所以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一样值得我们歌颂、赞扬。
在一个酷热的中午,我和我的好朋友小明在村里的公园里玩耍,我们村的公园风景优美,一到那里使人心旷神怡。够远四周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羊肠小道”。路边有许多美丽芬芳的鲜花。有牡丹、菊花、玫瑰……每当我走到这条小路时都会感到花儿的香气,令人忘却了自己,沉浸在花的海洋里。瞧!花儿中间还有辛勤工作的小蜜蜂呢,他们一个个小巧灵便,一会再这朵花上,一会又“嗡嗡”的飞到了另一朵花上,让人看了不禁佩服小蜜蜂的这种敬业的精神。天有不测风云,一会突然下起了倾盆大运,大雨浇败了鲜艳的花,浇落了辛勤工作的蜜蜂,同时也浇灭了我心中那团火。我看着眼前的景象,心情变得失落起来,慢慢的我眼前一黑,瘫倒在地,过了一会我觉得我被一双有力的大手搂到了怀里,我慢慢睁开迷迷糊糊的眼,一看,是爸爸!等我醒来之后发现爸爸躺在我旁边。咦?爸爸怎么在打针,我恍然大悟,一下扑到爸爸怀里。爸爸说:“乖儿子,醒了。”我对爸爸说了一声:“爸爸我爱你”。
生活中不能缺少母爱,也不能缺少父爱。父爱伟大!
黑坑往事的心得体会篇4
在我7岁那年,那一天正是六一。一件令人不幸的事发生了。放学铃声响起,在赵就带领下,我们排着队依次从教室走到楼下,从解散后,在快出大门口的时候,吴瑞拉着我的书包不放手,且一直踢我。我想他过一会儿就应该放手了。出大门后,他不但没放手,而且踢的越来越重。当时,在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念头——那就是跑。于是,我就使足力量向前拼命地跑起来。可他却突然松手,让我措手不及,将我摔在地上,嘴被磕破了,流出了大量鲜血,痛的我哇哇大哭起来。这时,正好赵出大门,看见我嘴里流着血,连忙打了个的士将我送进六医院进行缝合,并将情况打电话告诉了我的。在赶到医院时,我的嘴唇缝合手术已经做完,爸爸对老师给我的细心照顾给予了感谢,也使我感到人人之间的真爱。
还有一件事是我三岁抓蚂蚱的事。那天早上,我和小在草地玩耍。不知谁说:“去抓蚂蚱。”于是大伙在草地上开始寻找这时我看见一只蚂蚱从我面前经过。我轻手轻脚的去抓,可是还没有抓到,我就摔了一跤。爬起来后,我看见这只蚂蚱还在面前。于是我把心镇定下来,使出浑身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蚂蚱抓住扔进口袋里。看着来之不易的“战利品”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回想起往事,童年啊童年,你多么有趣,多么令人怀念啊!你道出我成长的足迹。
黑坑往事的心得体会篇5
西南服务团团员张正
西南服务团,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成立的。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
接受我采访的张正,就是西南服务团团员。张正,江苏南通人,离休前,先后任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西南服务团标识
西南服务团,1949年6月12日在上海成立,由老干部和部分城市进步青年组成的1.7万余人服务团,跟随战斗部队挺进大西南,接管政权和参与建设。张正回忆说,他随服务团出发的日子,是1949年10月5日。
张正回忆西南服务团往事
几天前,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格外兴奋。他和部分服务团的同志从徐州坐上闷罐子火车,车上没有供水和卫生设备,第一站是汉口,继而到了长沙,又移师湘潭休整。11月上旬,离开湘潭向贵州进发,途径湘西地区,山高坡陡,艰难跋涉,在贵州境内走了20多天到达贵阳。过完1950年的元旦,继续沿着黔滇公路行军,直到春节后,抵达了昆明。
西南服务团
西南服务团
这一路,正如邓小平同志在西南服务团动员大会上所说,“进军西南是八千里路的小长征。”
1950年3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昆明军管会成立。张正被分到军管会交通部报到,安排在国营西南运输公司昆明分公司任秘书科长,这个分公司是由原国民党陆军第四运输处、原国民党经济委员会运输处和原云南省运输公司合并而成的。两年后,张正调入昆明汽车保养场任厂长,该场承担着云南全省客、货运输的繁重任务,汽车缺少燃油和配件,大部分汽车只能用木炭代替汽油,张正组织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对轮胎实行两次翻新,延长使用寿命。这一年,这个场站超额完成了客、货运输任务。
昆明解放
医治战争创伤
1955年,张正任昆明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翌年升任局长,20世纪50年代,昆明城市公用事业基础薄弱,张正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组织自来水公司疏挖九龙池淤泥增加产水量,又寻找新的水源,拟制新水厂方案。另外,增加公共汽车车辆,新建了修理厂。
面对经历战争创伤刚刚复苏的春城,张正呕心沥血,为恢复和改善城市功能建功立业。采访时,我对张正说:“可能没想到接管城市这样艰难。”张正笑了起来,“西南服务团名字起得好哇,就是叫你来服务的,百废待兴来创业的。”
张正
后来,张正作为总指挥,组织建设大军修建了昆明起始的4条铁路。1981年6月,在昆明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张正被选为昆明市副市长兼计委主任。
1984年至1991年,张正任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牵头制定了《滇池保护条例》、《石林风景区保护条例》、《城镇绿化条例》。张正回忆,这些地方性法规,是我提出来的,牵头组织起草,交人大通过实施,现在看来,对保护昆明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林风景区
滇池
张正,1927年出生在农民家庭。1945年春节过完,父亲把他送去参加新四军。张正被分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双重领导的华中印钞厂。厂领导说,印钞厂是新四军系统的非作战单位,我们在印钞厂,就是金融战线的战士。
欢送服务团新闻
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史料
张正在印钞厂当材料员,材料科每天进出的材料约有一、二十吨,都是从水路运来的,从船上卸下搬进仓库,再发送各个车间,没有机械作业,全靠扁担绳索。解放战争爆发,印钞厂撤离苏北迁至山东,设备物资用牛车、马车和人力独轮车搬运,数月之后到达鲁南。1947年,印钞厂7次转移,5次恢复生产。
张正和妻子施先
渡江战役不久,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当时,张正所在的印钞厂,是指定抽调干部支援西南的单位之一,工厂采用公开动员、自愿报名、组织审查挑选的方式,选拔南下干部。张正此时已有恋爱对象,未婚妻是同一个厂的,两人经商量一起报了名。西南服务团到达昆明几个月后,两人结了婚。
张正夫妇
老来伴
2007年8月,老伴离世。这一年12月30日,张正为亡妻写下墓志铭:正派做人,公道做事;光明磊落,爱憎分明;奋斗一生,清白一世;贤妻良母,道德楷模。以此永远纪念这位西南服务团的忠诚伴侣。
西南服务团史料
张正回忆录
张正不忘的军礼
西南服务团,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陌生的。对于张正来说,这辈子刻骨铭心。他说,加入西南服务团,离开家乡建设大西南,是我今生今世的至高荣光。
黑坑往事的心得体会篇6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二百三十七):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在北洋史上,对于北洋诸公来说,西南军阀一直是“北洋团体”之外的卧榻之狼。即便是老头子在世时,西南半壁仍然是诸侯林立。其“西南”者,并非自然地理概念,而是地缘庙堂概念。清朝末年以来,“西南”往往指的是川、滇、黔、湘、粤、桂这六个同气连枝、同声相求、关系纠缠、利益交错的庙堂实体。清代的云南、贵州属于同一系统,为云贵总督统辖。四川则明为一省,暗分川渝,由四川总督统辖。但云贵,尤其是贵州自古穷困,收入很低,入不敷出,一直需要财富横溢、人口众多的四川“协饷”。广东广西也一向同属于两广总督统辖的同一系统,贫弱的广西,也需要富裕的广东支持。
所以,西南半壁之宦海脉搏,牵一发而动全身。西南军阀作为相对独立的军阀系统的产生和壮大,除了人才、财税、意识思想的支持,还需要有一二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存在,将这一团体具体化、形象化、超然化。广东有孙、陈两人;广西则远在天南,岑春煊及其部下陆荣廷属于重量级角色;云南虽然僻居边陲,但清末却紧跟潮流,蔡锷成为崛起的新星,三省因为反袁更是再次形成公约数。随着滇系军阀能够掌控全局的人物蔡锷早逝,梁启超这位幕后军师遂失去军事凭借,其影响力在西南式微,云南由唐继尧逐渐坐大。贵州原本就一直是云南的附庸,其庙堂起落完全受着云南政情波动的影响。
广东的各方军阀之布局,也非常奇特。广州原本就是义军的大本营,既然新军已然“变质”,清廷当时只能派遣外军入境,这就是原广西提督龙济光的“济军”,进入广州的由来 ;这也是桂系军队长期压制广东本土力量的由来。因此,济军开场的客军络绎不绝的挤压,粤系本土军阀一直不能很好发展。直到民国六年,朱庆澜将自己的亲兵二十营划出,才算有了粤军的一脉根基。但粤军也要陈炯明带领至闽南就食,才能生存下来,才有日后的发展。广西的岑春煊也日渐年老,逐渐失去了对时局的兴趣和控制,而新桂系军阀开始崛起,使得岑、陆等清末民初宦海摸滚打爬的老官僚,开始在广西失去影响力。
至此,新桂系崛起也开始逐鹿天下,且最终定鼎。清末旧桂系的岑春煊,是对北洋军阀大家长袁氏,最有威胁的晚清重臣之一,随着“老头子”一失足成千古恨,北洋旧部貌合神离,西南军阀诸公,也开始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蔡锷扯旗,唐继尧后援,陆荣廷之子死得不明不白,西南军阀中的实力派,演绎着强龙不压地头蛇的历史轨迹,见招拆招的宦海游戏,北洋军阀的执缰人也不是没有察觉,你来我往的宦海过招,西南军阀稳如磐石,却消耗到北洋军阀一脉分崩离析,所以说在那片波澜诡谲的乱世中,扮演的不只是配角儿。
参考资料:《西南军阀往事》、《菜根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黑坑往事的心得体会篇7
人的一生,会看到无数的山河湖海,会路过无数的人群
而有些人的离开,真的会让自己的内心空缺一块
一生之中
真正有羁绊的人太少了
希望我们都能拥有勇气去爱和感受被爱
也希望我们一直带着爱与善良一直走下去
我的爷爷,他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之一。
他身份证上的出生年份是1933年,但小时候他说他的年龄比户口上的要年长一些,具体大多少,我忘记了,现在想来很抱歉。
爷爷去世是在2019年上半年,那时候我正高三,家人纠结很久是否要告知我这件事情,询问了很多老师,最后选择告知我并且让我回家送爷爷最后一程,至今我也很感激他们能让我回家去送爷爷的最后一程。
虽然据爷爷去世已经三年多了,可我从来不觉得我爷爷离开我了,他依旧存在于我的心里,只要我不忘记,那他就一直存在。
爷爷他们这一辈人的故事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他们也不太说起他们的曾经,可能是不愿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也可能是不知道该和谁提起。
就我所知,爷爷的母亲,也就是我阿祖,一共生了四个孩子,我爷爷是老三,其余的几位爷爷我没有任何记忆,似乎是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
爷爷奶奶有五个孩子,三男两女,两个女儿都出嫁到了隔壁的村子里,三个儿子都留在家里成家了。因为爷爷奶奶说他们还可以自己动手生活,所以没有和任何一个儿子住在一起。而我最早的印象是他们住在老家四合院背面的房子里,睡觉的房间左边是猪圈,房间对面的左边是菜地,右边是灶房,其余的院落边都用土基给围成一道高高的墙。
从四合院的大门入口的左侧进去,要向右转90度才可以看到爷爷奶奶的院子。进去的路、院子、还有房间地板都是泥土,没有用水泥等进行过装修。所以院子天井的四周会长着一些杂草和青苔,下雨的时候感觉地板会有些滑,但是下雨天对房间里面的地板没有影响,房间里面的土很干燥。但是记忆中,在夏天的时候,爷爷会用冷却下来的茶水喷在地板上,所以记忆中房间也没有灰尘浮起来的片段,加上经年累月的踩踏,地板变得非常坚硬。
后来我看到陕北的一个纪录片,发现以前窑洞里的地板和爷爷奶奶他们房间的地板很相似,以前和爷爷奶奶在那个院子里的回忆又涌入心头。
爷爷很爱干净,虽然房间的左边有猪圈,但是闻不到任何难闻的气味。小时候最喜欢和其他小伙伴在爷爷奶奶的床上玩游戏,但是爷爷有些时候会生气,觉得我们把他的床弄脏弄乱了,因为每天早上他会把他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但是他生气的次数真的很少,除非是我们真的特别过分,他才会生气,但大部分时间都是随便我们怎么爬上爬下的,是一位好爷爷。
那个菜园子呢,会种很多蔬菜,有芫荽、蒜苗、玉米、莴笋、青菜、白菜等,保障我们三家随时都有菜可以吃。菜园子边上还有一棵桃树,每年桃花开时,花瓣会洒落在院子的各个角落,很漂亮。桃树下面有个鸡架(鸡圈),爷爷奶奶在那里养了特别多的鸡。桃树结的桃子又多又甜,每次桃子可以摘的时候,我就踩在鸡架上面爬上墙,去摘桃树头顶最红最大的桃子,有一年,可能是我胖了,我把鸡架踩通了一个洞,我爷爷生气骂了我几句,我好像因此没理他了好几天,对了,这颗桃树好像是水蜜桃。
在桃树的西南边,是水龙头,水龙头下面有一个破的铁盆和一块磨刀石,爷爷奶奶经常在那里洗衣洗菜。水龙头斜上方爷爷搭了一个木架子,供给洋茄子和南瓜往上爬,每年结的洋茄子和南瓜都特别多特别大也特别好吃。
架子下面很凉爽,鸡在架子下面吃掉落下来叶子和刨土找虫子吃,我就喜欢每天去看看瓜有没有变大一点,瓜有没有比上次看的时候多了一些。在木架子下抬头看的时候,会看到阳光从绿色的叶子和树藤中间穿过,所有的绿色都变成了宝石,叶子和藤曼都被阳光照射得晶莹剔透!
爷爷搭的架子和种的南瓜
也是爷爷种的南瓜
爷爷奶奶厨房的布局,我只记得进门就会看到一张桌子,似乎是门的右边,靠近四合院墙那里有一个土灶,土灶的右边放着一张较高的自己搭建的案台,用来放菜刀、碗、调料等。记忆中,那个厨房很低矮,有一个泛着暗黄色的老式灯泡,所以灶房有点黑,而灶房的屋顶是用一种类似牛皮一样的硬质皮革和石棉瓦搭建的,冬暖夏凉,很舒服。
对厨房的记忆碎片连接起来,很有一种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画面质感,不是那么亮丽的色彩,但是显现出一种浓厚的故事感,或许是那间小小的厨房也承载着许多的岁月和烟火。
院子四周的墙角里一年三季(除了冬季)都会有我奶奶种的一种方言名为臭草的草药,可以敷在流血的伤口处,也可以用来泡水喝,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爷爷奶奶的茶壶里随时都会泡着这草药,因为奶奶喜欢晚上睡觉前和早上醒来后喝一杯。原谅我词汇贫乏,文采不好,我可能无法生动形象的形容出那个我深爱着的农家小院。在那里的时光太过于美好和短暂了,现在回忆起依旧是温暖明媚的,是充满祥和与爱的一段时光。
爷爷是一位宝藏爷爷。爷爷和奶奶住的那个院子,经常有人来闲聊。爷爷的朋友来的时候,他们会几个人坐成一排,晒着太阳聊着天,等着我爷爷帮他们剃头。爷爷有一把折叠刀,刀把是塑料的,很旧,但是刀口很锋利。他很宝贵这把刀,让刀和钥匙挂在一根编织的毛线上,然后把它们放在衣服里侧的口袋里,不太给别人使用,因为他说这把刀是专门用来剃头的,用在别的地方就不锋利了。我奶奶和他借这把刀使用,他不同意,我奶奶还埋怨过他好几次。记忆中,有几位老爷爷在院子里坐着晒太阳,喝着茶,等着我爷爷帮他们剃头的场景只有一次。现在,有的人早已离世,有的人瘫痪在床,就算是想出来在大青树下走走都成为一个大问题,更别说像以前那样和老一辈的朋友们聊聊家常了。
我爷爷衣服口袋里还有一个宝藏,那就是永远都会有一个袋子装着糖,出现最多的就是冰糖还有用红色和绿色的糖纸包裹着的老式水果糖,对了,还有一种是我奶奶和爷爷自己创造的糖——用砂仁粉混合的红糖块。有一股很浓厚的砂仁香,但是不那么刺鼻,闻起来多了一丝丝甜味,我奶奶说这种糖有一定的理气补气血的效果。四合院里的小孩子总想来我爷爷衣服口袋里面找糖果,但是都不会想要砂仁红糖块,因为吃不习惯,严重一点的会直接有呕吐感。对我来说,我还挺喜欢的,因为那是属于爷爷奶奶独一无二的味道。
黑坑往事的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