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函数的性质教案6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认真准备好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教学步骤和时间,提高教学的有序性和高效性,教案的编写能够展示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时间管理的能力,以下是一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偶函数的性质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偶函数的性质教案6篇

偶函数的性质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在函数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教会函数知识上下功夫,而且还应该追求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基本函数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函数教学。 在函数的教学中,应突出“类比”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1 .注重“类比教学” 在函数教学中我们期望的是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方法的传授,达到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让学生顺利地由 “ 学会 ” 到 “ 会学 ” ,真正实现 “ 教是为了不教 ” 的目的.

2. 注重“数学结合”的教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

( 1 )让学生经历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

( 2 )切莫急于呈现画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

( 3 )注意让学生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图象规律的方法。

知识技能

目标

1、理解直线y=kx+b与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2、会选择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研究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推理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

由一次函数的图像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偶函数的性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理解并掌握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及其性质.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及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难点】

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以及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一般步骤:(1)列表(取几组x,y的对应值);(2)描点(根据表中x,y的数值在坐标平面中描点(x,y));(3)连线(用平滑曲线).

3.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二次函数有哪些性质?

(运用描点法作二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并归纳得到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新课教授

?例1】 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解:(1)列表中自变量x可以是任意实数,列表表示几组对应值.

(2)描点:根据上表中x,y的数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x,y).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得到函数y=x2的图象,如图所示.

思考:观察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思考下列问题:

(1)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2)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3)图象有最低点吗?如果有,最低点的坐标是什么?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解决上面的3个问题.

学生动手画图,观察、讨论并归纳,积极展示探究结果,教师评价.

函数y=x2的图象是一条关于y轴(x=0)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抛物线.实际上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可以简称为抛物线y=x2.

由图象可以看出,抛物线y=x2开口向上;y轴是抛物线y=x2的对称轴:抛物线y=x2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0,0)叫做抛物线的顶点,它是抛物线y=x2的最低点.实际上每条抛物线都有对称轴,抛物线与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或最高点.

?例2】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及y=2x2的图象.

解:分别填表,再画出它们的图象.

思考:函数y=x2、y=2x2的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x2、y=2x2的图象.

学生动手画图,观察、讨论并归纳,回答探究的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

抛物线y=x2、y=2x2与抛物线y=x2的开口均向上,顶点坐标都是(0,0),函数y=2x2的图象的开口较窄,y=x2的图象的开口较大.

探究1:画出函数y=-x2、y=-x2、y=-2x2的图象,并考虑这些图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活动:

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y=-x2、y=-2x2的图象,观察、讨论并归纳.教师巡视学生的探究情况,若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学生汇报探究的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给出图形.

抛物线y=-x2、y=-x2、y=-2x2开口均向下,顶点坐标都是(0,0),函数y=-2x2的图象开口最窄,y=-x2的图象开口最大.

探究2:对比抛物线y=x2和y=-x2,它们关于x轴对称吗?抛物线y=ax2和y=-ax2呢?

师生活动:

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和y=-x2的图象,观察、讨论并归纳.

教师巡视学生的探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学生汇报探究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给出图形.

抛物线y=x2、y=-x2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一般地,抛物线y=ax2和y=-ax2的图象也关于x轴对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知识点、规律和方法).

一般地,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当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当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可以看出:如果a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如果a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三、巩固练习

1.抛物线y=-4x2-4的开口向,顶点坐标是,对称轴是,当x=时,y有最值,是.

?答案】下 (0,-4) x=0 0 大 -4

2.当m≠时,y=(m-1)x2-3m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答案】1

3.已知抛物线y=-3x2上两点a(x,-27),b(2,y),则x=,y=.

?答案】-3或3 -12

4.抛物线y=3x2与直线y=kx+3的交点坐标为(2,b),则k=,b=.

?答案】 12

5.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y轴,且经过点(-1,-2),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答案】y=-2x2

6.在同一坐标系中,图象与y=2x2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的是()

a.y=x2b.y=x2

c.y=-2x2 d.y=-x2

?答案】c

7.抛物线y=4x2、y=-2x2、y=x2的图象,开口最大的是()

a.y=x2 b.y=4x2

c.y=-2x2 d.无法确定

?答案】a

8.对于抛物线y=x2和y=-x2在同一坐标系中的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条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

b.两条抛物线关于原点对称

c.两条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

d.两条抛物线的交点为原点

?答案】c

四、课堂小结

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过原点且关于y轴对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

2.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当a0时,抛物线y=x2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3.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可以通过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画出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研究二次函数y=ax2在a取不同值时的图象,并引出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再根据图象总结抛物线的有关性质.整个内容分成:(1)例1是基础;(2)在例1的基础之上引入例2,让学生体会a的大小对抛物线开口宽阔程度的影响;(3)例2及后面的练习探究让学生领会a的正负对抛物线开口方向的影响;(4)最后让学生比较例1和例2,练习归纳总结.

偶函数的性质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利用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一些简单应用;

2、比较单位圆和图像法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时各自的特点;

3、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函数的最值、单调性、奇偶性、图像的对称性的应用;

【学习重点】

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简单应用

【学习难点】

运用函数观点和数形结合思想研究函数性质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把握基础)

(温习课本第18页、28页、31页、32页关于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内容,解决下列内容)

1、角α终边和单位圆交于点p(u,v)时,sinα= ;csα= ;

若p(x,)是角α终边上一点,则sinα= ; csα= ;

2、描点法画余弦曲线时的五个关键点是:

3、说说正、余弦函数的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画出表格比较)

二、合作探究(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例1.书第24页a组第6题

例2.书第24页b组第4题

例3、书第35页b组第1题

三、达标检测(相信自我,收获成功)

1、函数=2csx, 412【导学案】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应用 的增区间为 ;减区间为 。

2、书第35页b组第2题(分csx<0和csx≥0两种情况化简解析式后画出图像)

(1)该函数图像为:

(2)定义域为 ;值域为 ;x= 时,

函数最大值为 ;最小正周期为 ;奇偶性为 ;

(3)该函数图像的对称性是 ;

增区间为 ;

减区间为 。

(4)函数在[-2π,2π]上的图像与直线=-1的交点个数是 。

四、学习体会

我的疑惑:

偶函数的性质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函数的性质,从形与数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能准确地判断所给函数的奇偶性;

2.通过函数的奇偶性概念的教学,揭示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对称联想到数学中的对称,师生共同探讨、研究,从代数的角度给予严密的代数形式表达、推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及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教学难点:

函数奇偶性的概念的理解与证明.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复习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及运用.

教师小结:函数的单调性从代数的角度严谨地刻画了函数的图象在某范围内的变化情况,便于我们正确地画出相关函数的图象,以便我们进一步地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而又形象地反映出函数的性质.在画函数的图象的时候,我们有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对称(见p41).

2.问题.

观察函数=x2和=1x(x≠0)的图象,从对称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活动

1.画出函数=x2和=1x(x≠0)的图象

2.利用折纸的方法验证函数=x2图象的对称性

3.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及性质.

三、数学建构

1.奇、偶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的一个x,都有f(-x)=f(x),那么称函数=f(x)是偶函数;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的一个x,都有f(-x)=-f(x),那么称函数=f(x)是奇函数;

2.函数的奇偶性:

如果函数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我们就说函数f(x)具有奇偶性,而如果一个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常说该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则说该函数不具有奇偶性.

3.奇、偶函数的性质: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四、数学运用

(一)例题

例1 判断函数f(x)=x3+5x的奇偶性.

例2 判定下列函数是否为偶函数或奇函数:

(1)f(x)=x2-1; (2)f(x)=2x;

(3)f(x)=2|x|; (4)f(x)=(x-1)2.

小结:1.判断函数是否为偶函数或奇函数,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如函数f(x)=2x,x∈[-1,3]就不具有奇偶性;再用定义.

2.判定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一定要对定义域内的任意的一个x进行讨论,而不是某一特定的值.如函数f(x)=x2-x-1,有f(1)=-1,f(-1)=1,显然有f(-1)=-f(1),但函数f(x)=x2-x-1不具有奇偶性,再如函数f(x)=x3-x2-x+2,有f(-1)=f(1)=1,同样函数f(x)=x3-x2-x+2也不具有奇偶性.

例3 判断函数f(x)= 的奇偶性.

小结:判断分段函数是否为具有奇偶性,应先画出函数的图象,获取直观的印象,再利用定义分段讨论.

(二)练习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f(x)=x+ ;(2) f(x)=x2+ ;

(3)f(x)= ;(4) f(x)= .

2.已知奇函数f(x)在轴右边的图象如图所示,试画出函数f(x)在轴左边的图象.

3.已知函数f(x+1)是偶函数,则函数f(x)的对称轴是 .

4.对于定义在r上的函数f(x),下列判断是否正确:

(1)若f(2)=f(-2),则f(x)是偶函数;

(2)若f(2)≠f(-2),则f(x)不是偶函数;

(3)若f(2)=f(-2),则f(x)不是奇函数.

五、回顾小结

1.奇、偶函数的定义及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

2.奇、偶函数的性质及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44页5,6题.

偶函数的性质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难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反比例函数

解析式y=kx(k为常数,k≠0)

图象形状双曲线(以原点为对称中心)

k>0位置一、三象限

增减性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kt;0位置二、四象限

增减性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一支。

(1)函数图象的另一支在第几象限?试求常数m的取值范围;

(2)点都在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比较、、的大小

例2.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a、b两点,且点a的横坐标和点b的纵坐标都是-2,

求:(1)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aob的面积.

四、课堂练习

课本p70练习1、2题

五、课堂小结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六、课堂作业

课本第5题

偶函数的性质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列出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3. 使学生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4. 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会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2、 使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

3、 利用反比例函数解题

教学难点

1、 列函数表达式

2、 反比例函数图象解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作业检查与讲评

二、复习导入

1.什么是正比例函数?

我们知道当

(1) 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

(2) 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小华的爸爸早晨骑自行车带小华到15千米外的镇上去赶集,回来时让小华乘坐公共汽车,用的时间少了。假设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在行驶过程中都不变,爸爸要小华找出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和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分析 和其他实际问题一样,要探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应先选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变量,再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设小华乘坐交通工具的速度是v千米/时,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是t小时.因为在匀速运动中,时间=路程÷速度,所以

从这个关系式中发现:

1.路程一定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即速度增大了,时间变小;速度减小了,时间增大.

2.自变量v的取值是v>0.

问题2:学校课外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己动手,用旧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矩形饲养场.设它的一边长为x(米),求另一边的长y(米)与x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 根据矩形面积可知

xy=24,即

从这个关系中发现:

1.当矩形的面积一定时,矩形的一边是另一边的反比例函数.即矩形的一边长增大了,则另一边减小;若一边减小了,则另一边增大;

2.自变量的取值是x>0.

三、新课讲解

上述两个函数都具有的形式,一般地,形如(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proportional function).

说明 1.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定义相比较,本质上,正比例y=kx,即,k是常数,且k≠0;反比例函数,则xy=k,k是常数,且k≠0.可利用定义判断两个量x和y满足哪一种比例关系.

2.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又可以写成:( k是常数,k≠0).

3.要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只要求出k即可.

实践应用

例1 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cm2,它的一边是acm,这边上的高是hcm,则a与h的函数关系;

(2)压强p一定时,压力f与受力面积s的关系;

(3)功是常数w时,力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函数关系.

(4)某乡粮食总产量为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拥有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式.

例2 当m为何值时,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

例3 将下列各题中y与x的函数关系与出来.

(1),z与x成正比例;

(2)y与z成反比例,z与3x成反比例;

(3)y与2z成反比例,z与成正比例;

例4 已知y与x2成反比例,并且当x=3时,y=2.求x=1.5时y的值.

分析 因为y与 x2成反比例,所以设,再用待定系数法就可以求出k,进而再求出y的值.

例5 已知y=y1+y2, y1与x成正比例,y2与x2成反比例,且x=2与x=3时,y的值都等于19.求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小结

一般地,形如(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proportional function).

要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通过待定系数法求出k值,即可确定.

练习2

1.分别写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指出哪些是正比例函数,哪些是反比例函数,哪些既不是正比例函数也不是反比例函数?

(1)小红一分钟可以制作2朵花,x分钟可以制作y朵花;

(2)体积为100cm3的长方体,高为hcm时,底面积为scm2;

(3)用一根长50cm的铁丝弯成一个矩形,一边长为xcm时,面积为ycm2;

(4)小李接到对长为100米的管道进行检修的任务,设每天能完成10米,x天后剩下的未检修的管道长为y米.

2.已知y与x-2成反比例,当x=4时,y=3,求当x=5时,y的值.

3.已知y=y1+y2, y1与成正比例,y2与x2成反比例.当x=1时,y=-12;当x=4时,y=7.(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和x的取范围;(2)当x=时,求y的值.

4.已知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cm,宽是5cm,高是xcm.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当x=3cm时,求y的值.

5.试用描点作图法画出问题1中函数的图象.

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k≠0)的图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质.

二、探究归纳

1.画出函数的图象.

解 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在京各点点(-6,-1)、(-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上述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hyperbola).

提问 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1.这个函数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内?由什么确定?

3.联系一次函数的性质,你能否总结出反比例函数中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函数y将怎样变化?有什么规律?

反比例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t;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注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与x轴和y轴没有交点;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以上两点性质在上堂课的问题1和问题2中反映了怎样的实际意义?

在问题1中反映了汽车比自行车的速度快,小华乘汽车比骑自行车到镇上的时间少.

在问题2中反映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饲养场的一边越长,另一边越小.

三、实践应用

例1 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 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 ,又由于图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t;0,由这两个条件可解出m的值.

解 由题意,得 解得.

例2 已知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的象限.

例3 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若点a(-5,m)在图象上,则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图象上?

例4 已知函数为反比例函数.

(1)求m的值;

(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3≤x≤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例5 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画出函数的图象.

说明 由于自变量x>0,所以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分支.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探讨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hyperbola).

2.反比例函数有如下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t;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五、课堂练习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3时,y=8,求:

(1)y和x的函数关系式;

(2)当时,y的值;

(3)当x取何值时,?

3.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所在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数经过点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图象上有两点p1(x1,y1)和p2(x2,y2),且x1t;0t; x2,试比较y1和 y2的大小

四、课后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卷一份

六、课后教学反思

偶函数的性质教案6篇相关文章:

神奇的车教案6篇

中秋节的由来教案6篇

绿色的世界小班教案6篇

孤独之旅的教案优质6篇

春天的树活动教案6篇

拼音a的教案推荐6篇

拼音b的教案优秀6篇

有理数的除法教案6篇

玩球的体育教案6篇

水的折射教案6篇

偶函数的性质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