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性活动教案8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撰写教案的过程使教师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案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有助于在课堂上保持连贯性与逻辑性,下面是一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观察性活动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观察性活动教案8篇

观察性活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方法给树叶分类。

2、能大胆地进行实践活动,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树叶数份。

2、每人两个篓子。

3、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出示树叶,引导幼儿观察:

1、这是什么?

2、枯叶、绿叶数份

3、积木、白纸等操作材料。

4、记录表、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这是什么?

2、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学习词:枯叶、绿叶)

3、猜一猜,叶子里面有什么?有没有水?

(1)介绍记录表,教师交待如何记录。

(2)幼儿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二、幼儿进行实验,探索绿叶里的水。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

2、幼儿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

三、幼儿交流:

1、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绿叶里有水,枯叶里没有水?

3、师生共同总结。

观察性活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摆一摆”、“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过程。

3、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组角、活动角。

三角板和长方形、三角形纸片、塑料小棒、做活动角的硬塑料片。

教学过程:

一、创情引题,初步感知。

课件显示:美丽的树林里有一座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构成的小屋。小兔们正在乔迁新居。

师:小朋友们,兔子家的小屋漂亮吗?谁能在小兔的新房上,找到我们学过的图形吗?学生回答后,电脑逐步抽拉出小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其实在这些图形中还藏着一种新的图形,请看大屏幕(电脑演示)像这样的图形我们都把它叫“角” 。(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自然生成 。

(一)欣赏生活中的角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

课件分别显示:剪刀上面的角、钟表上面的角、红领巾上面的角。

(二)体验角的特征

1、摆角

师: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两根小棒摆出一个角。

学生摆完后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边摆边说出是如何摆的。

2、摸角

师:刚才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了一个角,另外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带有角的物品,请同学们玩一玩这些角,你来摸一摸会有什么感觉?从中能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先摸角,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尖尖的、直直的)

3、认识角

师:我们把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叫做角的两条边。(师在一个角上标出)同时教学角的写法和读法。

4、判断下面各图是不是角。

5、寻找生活中的角

师:除了这些角之外,你还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见到过角呢?现在就请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找一找、说一说、看一看哪个小组找得准,找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寻找身边和周围物体上的角。)

观察性活动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对种植活动感兴趣,乐意参加种植活动。

2、迁移种草莓的经验,继续学习栽种过程。

3、关注植物的生长,愿意连续观察与记录植物生长变化。

活动准备:

1、瓜秧若干种(菜瓜秧、甜瓜秧、香瓜秧等)。

2、整理好地块。

3、小铲、水壶等。

4、设计记录表,甜瓜、香瓜等图片。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常见瓜

教师出示瓜的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们是什么瓜?你吃过吗?”

幼儿自由讨论自己吃瓜的感受,相互交流瓜的味道。(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香香的、脆脆的、甜甜的等)

2、幼儿共同回忆栽种草莓的经验,观察并初步尝试种瓜活动。

“你们栽过草莓吗?是怎样栽的?”

“瓜秧怎样栽呢?”教师示范重点:

(1)强调瓜秧非常娇嫩,要轻拿轻放。

(2)栽瓜过程:先用铲将土挖一个坑,然后将瓜秧轻轻地放进去,再在四周围围上细碎的土。

“瓜秧栽到土里还要做什么?”教师组织幼儿开展浇水活动。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进行日常观察、照料与记录活动。

教师利用早晨入园、中午散步等时间引导幼儿进行连续的观察与照料、记录瓜秧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让幼儿初步学会用点种法种植的种植活动,通过活动我感觉到这对与小班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活动中幼儿对这一种植活动非常的感兴趣,都乐意参与种植洋花萝卜,但是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在家样样事情都是家长包办,所以动手能力非常的差。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幼儿们初步学会了用点种法种植洋花萝卜了,幼儿们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种植的快乐。

通过这一活动让我感受到平时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中锻炼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幼儿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观察性活动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感知不倒翁不倒的秘密,激发探索兴趣。

2、学习根据自己了解的原理,动手制作不倒翁。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各种各样不倒翁玩具,纸团、沙子、鸡蛋壳等。

活动过程

一、展示各种各样的不倒翁玩具,鼓励幼儿游戏。

1、老师这里有许多玩具,请你玩一玩,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2、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请你用动作学一学。这些不会倒的玩具接触桌面的部分都是一样的吗?

二、观察不倒翁玩具,找出它们不倒的原因。

1、请你再次观察一下不倒翁,找找它为什么能摇摇摆摆却不倒的原因。

2、老师操作,请幼儿仔细观察,独立寻找不倒翁不倒的原因。

3、小结:原来不倒翁上面很轻,下面比较重,接触桌面的底部是半圆形的,而且里面的.东西是固定的。

三、鼓励幼儿动手制作不倒翁玩具。

1、出示沙子、纸团等材料,请幼儿分别用沙子和纸团装入其中,看能否做出不倒翁。

四、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

1、你们制作出不倒翁了吗?你是怎样制作的?将纸团放进乒乓球或鸡蛋壳中会怎样?为什么?将沙子放进乒乓球或鸡蛋中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观察性活动教案篇5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每次到户外游戏,孩子们对吊绳总是百玩不倦,想方设法用吊绳去击打前方的攀登架,虽然总是打不到,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每经过都想尝试一下。于是我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垂吊了不同绳子,引导孩子探究绳摆的活动。

我先请孩子随意摆动系有瓶子的绳子,来感受绳子摆动的现象,并收集孩子的问题和已有经验。在孩子们了解什么是摆动后,我们进行了物体摆动条件的探究——物体重量对绳摆的影响。在过程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i种绳摆(没有水、半瓶水、装满水的瓶子),引导孩子通过用绳摆击打前方固定距离的“怪兽”,发现了i种水瓶摆动结果不同,孩子们能发现其中的原因——重量不同。“那如果重量一样,绳子长短不同会怎么样呢?”便成为我们此次活动探究的出发点。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观察绳子摆动的现象,探究长短不同的绳子摆动的距离不同。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对活动中的发现进行描述。

3、对“绳摆”科学现象产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天花板上垂下的长短不同的彩色绳子、相同的瓶子、被击打物若干个(相同距离)、记纸若干、幼儿姓名卡。

2、经验准备:有对物体摆动的经验。

重点、难点:

了解绳子长短不同是影响摆动远近的重要因素。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绳摆和以往的.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绳摆,和昨天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孩子们很快就回答了,这些绳子刷上了漂亮的颜色,绳子有长有短,绳摆下面挂的都是满瓶水。

幼儿1:红色的绳子长,绿色的绳子短。

幼儿2:瓶子是一样的,都是满瓶水。

幼儿3:昨天我们玩的,有的是半瓶水,有的重的是满瓶水,有的很轻,没有水。今天都是满瓶水,都是重的。

2、探究不同长短绳子的摆动情况。

(1)引导幼儿操作绳摆。

教师:我们上次是怎么让瓶子动起来的?

幼儿:把瓶子拉起来,再松手就动起来了。

妞妞上前演示,将瓶子稍稍拉起,再松手,瓶子小范围来回摆动。

周皓辰马上说:往后推,瓶子就摆动得更远了。

一帆:绳子拉得越远,瓶子荡得越高。

教师:那绳子拉得近一些呢?

幼儿:荡得可能就近一些吧。(一副得意的样子)

安全提示:幼儿在绳子摆动的过程中注意摆动方向,幼儿站在一边进行实验,另外一边不要站人,不要从中间穿行。

(2)请幼儿猜想:这些长短不同的绳摆都能打到前面的“怪兽”吗?

(绳摆前面放有纸盒做的“怪兽”教具)

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

(3)请幼儿验证:摆动长短不同的绳摆,来击打前方距离相等的“怪兽”。提示幼儿站在起始线后,手臂伸直,自然松手,让绳摆自然摆动。

小朋友开始依次用两种长短的绳摆,击打前面的“怪兽”。

芳芳用短绳尝试了三次都没成功,绳子末端系的瓶子始终够不到“怪兽”。于是,她又尝试用旁边的长绳子,这回成功了。她重新回到短绳子处,试了两次,还是够不到(怪兽)。这时教师问:“芳芳,你刚才用两根绳摆试了几次,有什么发现吗?”

芳芳:“我用这个绳摆(指着短的绳摆)瓶子怎么也打不到怪兽。用那根(较长的绳摆)就成功了。”

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旁边的几个小朋友说:“因为这根绳子太短了,那根比较长。”

佳依:“长绳子打得远,所以就够得到。”

教师:“请把你们的结果记下来吧。”

(4)及时记:请幼儿把自己的发现记在集体用的大表中,在可以击中目标的绳摆标记中贴上自己的名字。

3、分享及经验总结。

(1)幼儿根据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享。

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及自己的实验过程。

教师:“刚才辰辰第一个打倒。陉兽’,我们先请他来说说。”

辰辰手指长绳:“我是用这个瓶子打倒的。”

教师:“为什么这个瓶子能打打倒‘怪兽’?”

辰辰:“因为这个水装满了,它很重。”

教师指短绳子:“那这个瓶子也是装满水的,为什么它没有打倒‘怪兽’呢?”

辰辰恍然火悟:“哦!我知道了,因为这根绳子长,所以能打倒(怪兽)。那根绳子太短了,所以就够不着(怪兽)。”

(2)通过记表帮助幼儿小结“今天的新发现——绳子长短影响摆动”。

教师:“绳子的长短不一样,你们发现摆动有什么不一样呢?”

言言:“长绳子摆动得远,短绳子近。”

辰辰:“短绳子摆得太近了,够不到‘怪兽’。”

教师:“哦,小朋友发现绳子的长短不同,所以摆动的远近也不一样,长绳子摆动的距离——”孩子齐声说:“长。”

教师:“短绳子摆动的距离——”孩子齐声说:“短。”

4、延伸活动。

提供长短和重量相同的绳摆,请孩子自由探究,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从最初的“随意摆弄绳摆”再到了解什么是“摆动”到后来的了解“影响物体摆动的条件”。孩子们积累了许多的知识和经验。在孩子猜想和验证、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原有经验是解决新问题的基础。

活动充分调动了每位幼儿的积极性,甚至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幼儿也积极参与了活动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2、活动中的不足:

在结束部分,我感觉应把发言的机会交给幼儿,帮助幼儿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有助于幼儿梳理自己的经验。

主要内容:

1、活动设计新颖、有创意,在活动过程中处处体现了幼儿的积极参与。材料准备很细致,老师将每一条绳子都刷上了颜色,这样很清楚、直观发现规律。非常方便幼儿记与表达。

2、和绳子颜色相对应的记纸、幼儿通过粘贴自己的名字进行记,这些都适合中班幼儿,方便他们将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记以及在后面的分享活动中清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

3、老师充分地利用教室空间,大胆地在吊顶上垂下绳摆,创设的学习环境适宜进行小组探究。如果在室外环境中进行,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

4、建议最后环节把总结的机会让给幼儿,可以让他们完整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综合评析: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去发现、思考,并及时让幼儿表达、总结新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捕捉幼儿遇到的困惑和关键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幼儿主体地位的发挥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如教师先让幼儿操作摆弄不同长度的绳摆,然后请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个别幼儿认为是瓶子重量不同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提示,“两个瓶子里的水满满的,重量一样”,最后引导幼儿明白是因为绳子长短不同所致的。

对“绳子”的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对关键经验进行详细梳理和准备,这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必做的经验准备。从整个过程来看,是师幼相互激发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

从小组反思水平看,小组成员能紧紧为同绕教师开展的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主要针对教师再材料提供、环境创设、记方式等几个方面如何支持幼儿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进行了深入探讨,不仅研讨了活动的优点,同时也为教师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小组反思的内容较细、较全面、表现出了较高的反思水平。

观察性活动教案篇6

【设计意图】

笔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是供人们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笔是通过笔尖将带有颜色的固体或液体(墨水)在纸上或其它物体上写字或画画,教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笔是为了了解掌握笔的特性,然后能正确使用各种笔和保护各种笔。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知道学习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笔,能说出常见的笔的名称。

2、使幼儿知道各种笔的作用,而且用处都很大。

3、幼儿要爱惜学习用具,知道保护它们。

【活动准备】

1、每桌摆放各种笔:钢笔、圆珠笔、毛笔、粉笔、铅笔、水彩笔、蜡笔等等。

2、以上各种笔的笔迹(画或字)各一张

3、墨汁、墨水每桌各一瓶;橡皮若干块。

4、白纸每个幼儿一张。

【活动过程】

一、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笔:

1、看一看、说一说:它们都叫什么?比一比它们相同处和不同处?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笔?

2、画一画、说一说:各种笔有什么不同?

二、引导幼儿操作拆装笔:

1、给圆珠笔换笔芯;

2、给钢笔装水;

3、启发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三、老师展示各种笔的笔迹:

1、利用各种笔示范演示笔迹;

2、出示准备的笔迹让幼儿观察。

四、组织幼儿使用各种笔:(涂涂、画画、写写)

1、老师指导幼儿使用各种笔;

2、比较笔迹的不同;

3、讨论交流:那些笔迹能消除?那些笔迹不能消除?(可尝试利用橡皮)使用这些笔要注意什么?怎样爱惜笔?

钢笔:注意笔尖不能损坏,

圆珠笔:笔尖处有一个很小的圆轴不能碰掉,

毛笔:要保护好毛,损坏会分叉,

铅笔:容易断铅

粉笔、蜡笔:容易折断

4、根据以上各种笔的特点要求幼儿使用时注意保护和爱惜笔。

五、讲解各种笔在学习中的用途

师讲解哪种笔是用来画画使用,哪种笔是用来写字使用,边讲边示范操作,并提示幼儿防止损坏。

六、小结:笔的用处很大,很广泛,我们大家都离不开它,鼓励幼儿将来当一名发明家,发明出更好的、更实用的笔。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学习使用各种笔(发纸、笔作画写字)

观察性活动教案篇7

?活动意图】幼儿喜欢做游戏,通过游戏使幼儿练习双脚并拢跳、手脚着地爬的动作,同时使幼儿认识果蔬的颜色,并按颜色将果蔬分类,分别放到相应的箱子内,寓教于乐,使幼儿在游戏中既锻炼了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教案目标】1、练习双脚并拢跳,手脚着地爬的动作。2、能按颜色将果蔬玩具分类并放到相应的箱子内。3、喜欢模仿动物的动作,积极参与游戏。

?教案准备】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筐子各一个、四种颜色的塑料果蔬玩具若干、《走路》音乐光碟、小猫、小兔头饰、小鼓

?活动重点】练习小兔子双脚并拢跳和小乌龟手脚着地爬的动作。

?教案过程】创设情境播放《走路》音乐光碟,引导幼儿模仿动作,进入游戏情境。介绍游戏玩法:戴上小猫的头饰,向幼儿介绍场地和游戏的材料:"小兔子们,小猫有一些箱子,你们看有什么颜色的?""有几个箱子?""我们一起数一数吧!"介绍游戏玩法规则:"小猫妈妈的果园里有许多的果子(将四种颜色的塑料果蔬玩具撒在地上)"请小兔子帮忙捡1个水果或蔬菜回来,动脑筋想一想,小兔子捡到1个红果子要放到什么颜色的箱子里呢?""如果捡到一个黄果子呢?捡到一个绿果子呢?捡到一个蓝果子呢?"小兔子要怎样走路?(提示幼儿两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开放在头顶上,两只脚要并紧了向前跳。)"小兔子们,听到猫妈妈的小鼓一响就一起开始跳到果园里捡果蔬,准备好了吗?"合作玩游戏《送果蔬回家》四名幼儿分别站在箱子前做小老师,其他幼儿捡拾果蔬玩具放在箱子里,看看他们放的对不对。①观察幼儿的动作和取放玩具的情况②变换不同的动物帮助猫妈妈运果子,例如小乌龟发展幼儿手脚着地爬的动作;③根据幼儿的取放情况,不断增加取放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

?活动延伸】幼儿回家后继续玩送果蔬回家的游戏。

观察性活动教案篇8

一、设计意图

观察是幼儿认识事物最主要的方法。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科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儿童观察能力的训练。近期,我班正在进行“好吃的食物”活动,幼儿对一些常见的蔬菜和水果有了初步的经验。如何抓住契机,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进一步激发观察的兴趣,帮助其整合并提升经验和认识,从而发展其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的能力。我们选择了幼儿熟悉且喜欢的西红柿作为观察物,设计了此次观察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了解西红柿的主要特征和简单食用方法。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多种方法找寻观察物,提高观察感知能力、比较能力和判断力。

3、愿意参与观察感知活动,并乐意用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三、活动准备

1、教具:图表1张,感官标记、特征标记若干;布口袋1个;西红柿、青瓜、红荔枝、红苹果标记图卡各1张;篓子3个;关于西红柿的课件。

2、学具:幼儿每人1个盘子(盘上附有盖布),内装:西红柿、青瓜、红荔枝、红苹果四种实物各1个;人手1把塑料小刀。

四、活动过程

1、创设游戏情景,引出观察任务。

(1)师出示有盖布的盘子(幼儿人均一盘),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吃的东西,放在盘子里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芽”

(2)请幼儿掀开面前盘子上的盖布,说出盘中食物的名称(西红柿、青瓜、荔枝、红苹果)。

(3)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表达,师出示相应的标记图卡。

(4)师提出下一环节的观察任务:“在这四个宝宝当中呀,有一个宝宝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是谁呢?请你们用小眼睛、小手还有小鼻子来找一找它,好吗?芽”

2、根据线索进行选择、感知和操作,初步把握观察物特征。

(1)线索1:它又红又圆。

①提出操作要求:“我们现在就开始找它啦!它又红又圆,请你们用小眼睛找找看,然后把又红又圆的食物拿到盘子的外面来。”

②幼儿按要求感知、操作。

③提问:“你们为什么在盘子中留下青瓜呢?”

④幼儿表述对青瓜的观察结果,引导幼儿说出其特征:“又绿又长。”

⑤请幼儿将青瓜宝宝送到一个画有青瓜标记的篓子里,并说“青瓜宝宝我送你回家”。

(2)线索2:它的'身体是滑滑的。

①提出操作要求:“请你们把荔枝、苹果、西红柿放回盘子里,再用小手找找看,谁的身体是滑滑的?然后把它拿出来。”

②幼儿按要求感知、操作。

③提问:“你们为什么留下荔枝宝宝呢?”

④幼儿自由表述自己触摸荔枝的感觉(表壳粗糙并有些刺痛感)。

⑤请幼儿将荔枝宝宝送到一个画有荔枝标记的篓子里,并说“荔枝宝宝我送你回家”。

(3)线索3:它没有明显气味。

①提出操作要求:“请你们用小鼻子找一找它,它是没有明显气味的,请将它拿出盘子。”

②幼儿按要求感知、操作。

③提问:“你们为什么留下苹果宝宝呢?”

④引导幼儿学习闻的正确方法,并表达自己闻到的气味。

⑤请幼儿将苹果宝宝送到一个画有苹果标记的篓子里,并说“苹果宝宝我送你回家”。

(4)师幼共同请躲在布口袋里的神秘宝宝“西红柿”出来,让幼儿发现与自己操作后的结果(盘中只剩下西红柿)吻合,获得成功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

3、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感知主要特征。

(1)游戏1“眼睛看看我”。

①(出示眼睛的标记贴在记录表上)指导语:“西红柿先和我们玩一个‘眼睛看看我’的游戏。”

②提供幼儿人手1个洗干净的西红柿和1把塑料小刀。

③提问:“请你仔细看看西红柿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④幼儿仔细观察西红柿的外形,边看边自由表达观察所得。(幼儿说到什么特征,教师就将该特征标记对应摆放在记录表中,见图1。)

⑤提升经验:西红柿是圆圆的,它有红红的身体,头上还有一顶绿色的小帽子。

⑥幼儿学习用塑料小刀独立切开西红柿,边看边说自己观察到的西红柿里面的样子(有红红的肉,有籽,还有许多汁流出来。)

(2)游戏2“小手摸摸我”。

①(出示小手的标记贴在记录表上)指导语:“我们再来和西红柿玩第二个游戏‘小手摸摸我’。”

②提问:“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西红柿,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幼儿轻轻用手触摸感知西红柿的特征,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与感受。(幼儿说到什么特征,教师就将该特征标记对应摆放在记录表中,见图2。)

④提升经验:西红柿滑滑的,它的身体软软的,摸起来凉凉的。

(3)游戏3“小嘴尝尝我。”

①(出示小嘴的标记贴在记录表上)指导语:“你们想尝尝西红柿吗?我们来和西红柿玩第三个游戏‘小嘴尝尝我’。”

②幼儿品尝西红柿,自由表述尝到嘴里的感觉。(幼儿说到什么特征,教师就将该特征标记对应摆放在记录表中,见图3。)

③提升经验:西红柿有许多汁,它酸酸的,甜甜的,真好吃。

④拓展认识:闻闻切开后的西红柿,有酸味,不同于未切时的无味。

4、结束部分:拓展生活经验,了解西红柿的多种食用方法。

(1)提问:“西红柿可以生吃,还可以怎么吃呢?”

(2)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表达。

(3)师幼观看课件,了解西红柿的其他吃法(炒、煮西红柿,喝西红柿汁,蘸西红柿酱等)。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观察性活动教案8篇相关文章:

梦的奇妙性作文推荐8篇

回忆性作文600字参考8篇

梦的奇妙性作文参考8篇

礼仪性演讲稿通用8篇

礼仪性演讲稿模板8篇

恶的平庸性作文优质8篇

分享性演讲稿优质8篇

梦的奇妙性作文通用8篇

项目性工作计划8篇

项目性工作计划参考8篇

观察性活动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