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有助于教师整理教学内容和结构,详细的教案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如应对突发状况,保持教学的连贯性,以下是一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班音乐《摇篮曲》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小班音乐《摇篮曲》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摇篮曲的安静、温柔,能够在摇篮曲的情境中轻轻地哄宝宝睡觉。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布制玩具,一个摇篮。
2、《摇篮曲》、《黑猫警长》主题曲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他是我的小娃娃。咦,小娃娃在说话:我要睡觉!我要睡觉!
师:小宝宝有点累了,要睡觉了。你们睡觉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么哄你们入睡的呢?(幼儿讲述并模仿)
师:刚刚有小朋友说爸爸妈妈是让他们听音乐入睡的,那我们今天也来试试用这个方法来哄娃娃睡觉吧
2、选择欣赏乐曲,通过比较理解摇篮曲的特点。
(1)播放两段不同的音乐,供幼儿选择。
老师这里有两首好听的乐曲,选哪一首呢?
(2)播放幼儿选择的音乐。
师:听一听这首乐曲合适吗?为什么?(根据幼儿的选择放乐曲。)
师:我们再听一听另外一首怎么样?
师:我们应该选哪一个呢?
3、创设情景,完整欣赏乐曲。
师:好的,让我们就选这首安静、优美的摇篮曲给宝宝听吧。
教师抱娃娃进行表现,使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4、根据幼儿讲述的感受,老师介绍摇篮曲的特点。
师:听了这首乐曲娃娃已经快睡着了。为什么娃娃听了这首乐曲就安静了,想睡觉了?
小结:这种很优美,很安静地音乐叫摇篮曲,摇篮曲是专门哄宝宝睡觉的曲子,你们小的时候,妈妈一定也唱着摇篮曲哄你们睡觉的。
5、幼儿跟音乐展开联想,进行表现。
师:在你们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是这样唱着歌哄你们入睡的。今天,我们也来做爸爸妈妈哄宝宝入睡吧。你们的宝宝都在小床上等你们呢。
宝宝们都睡着了吗?嘘,不要吵醒她们,轻轻把娃娃放到床上去,帮他们盖好被子吧。爸爸妈妈们都去外面吧,让宝宝好好睡觉吧。
活动后研讨:
在小班上学期我想让孩子接触到比较典型的曲子,例如摇篮曲、进行曲等,让他们初步了解音乐有不同的类型,在音乐的活动中能够有稍深一点的探索。
而在这节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能够分辨什么样的曲子才是适合睡觉的曲子,而小班的幼儿也特别容易进入情境,能用入境的语言、动作带娃娃睡觉。活动的目标很容易达成。
不足的是在环节的设置上还不够流畅,哄娃娃睡觉的时候想轻柔的语言、动作和情景有些不匹配,最好在孩子自然地抱娃娃听音乐入睡地时候观察他们的自然表现,在之后的环节中加以提炼。
小班音乐《摇篮曲》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摇篮曲》柔和宁静的音乐氛围。
2、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3、体验爸爸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浓浓爱意。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录音机、摇篮曲磁带、娃娃(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1、音乐导入:
欣赏《摇篮曲》
1)(教师手抱娃娃,轻轻地拍)娃娃想睡觉了,怎么才能让娃娃安安静静地快快睡觉?
2)(教师边抱娃娃边哼唱《摇篮曲》,哄娃娃睡觉)
3)你们看娃娃睡着了吗?他听到妈妈唱歌给他听就安静下来了;
4)我们小朋友来做我的宝宝,闭上眼睛,听听摇篮曲,说说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5)告诉小朋友:你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唱给他们听的,摇 啊摇小朋友就慢慢长大了;
2、哄娃娃睡觉
1)引导幼儿抱起自己的娃娃 你的娃娃也想睡觉了,我们一起来唱《摇篮曲》,哄他们入睡吧!
2)放录音,幼儿一起哄自己的宝宝入睡;
3)你的娃娃睡着了吗?轻轻的,不要把娃娃吵醒,轻轻地把娃娃放到“床上”(放回玩具筐)
活动反思:
在欣赏《摇篮曲》时,他们不仅能用安静柔和的.嗓声演唱,而且能用动作表示对娃娃的关心:有的幼儿做拍娃娃的动作;有的幼儿做摇摇篮的动作;还有的幼儿做轻抚娃娃的动作,体现了美好的情感。这种生活经验的自然整合,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积极丰富的情感是幼儿终身收益、也是他们当前非常需要满足与发展的内容之一。
小班音乐《摇篮曲》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一首6/8拍的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温暖亲切,表现了爸爸、妈妈哄宝宝人睡的情景。歌词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以比喻的手法生动描述爸爸给宝宝带来的安全感和妈妈给宝宝带来的温暖与甜蜜,让幼儿在浓浓的爱意中充分感受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本次活动通过反复播放歌曲,引导幼儿欣赏、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摇篮曲安静、轻柔、优美的旋律,体验爸爸、妈妈对宝宝的用心呵护;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摇篮曲安静、轻柔、优美的曲风。
2、尝试用语言、动作、表情表达自己对摇篮曲的感受。
3、能够感受到爸爸、妈妈对宝宝的用心呵护。
活动准备:
1、布娃娃或毛绒动物若干(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摇篮、被子1套。
2、《幼儿素质发展课程?音乐》cd,与《摇篮曲》歌词内容相关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创设“哄宝宝睡觉”的游戏情境,播放摇篮曲,出示布娃娃、摇篮,导入活动。提问:平常谁哄你睡觉?他(她)是怎样哄你睡觉的?
2、播放《摇篮曲》,请幼儿欣赏,感受歌曲安静、轻柔的曲风。
(1)第1遍播放歌曲,引导幼儿了解摇篮曲的主要特点。
提问:这是什么时候唱的歌曲?(这是哄小宝宝睡觉时唱的摇篮曲。)你听谁唱过摇篮曲?
(2)第2遍播放歌曲,引导幼儿感受摇篮曲轻柔、绵长的特点。
提问: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可以用什么动作哄宝宝睡觉?
(3)第3遍播放歌曲,结合图片,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歌词内容,感受爸爸、妈妈对宝宝的用心呵护。
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爸爸、妈妈是怎样哄宝宝睡觉的`?宝宝进人甜甜的梦乡是什么样子?爸爸、妈妈哄你睡觉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爸爸给宝宝盖上棉被,妈妈轻轻地摇着摇篮,哼着轻柔的摇篮曲。小小的摇篮像是大海里被微风吹拂着的小船,在柔柔的海浪中摇啊摇。宝宝很快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3、创设“哄宝宝睡觉”的游戏情境,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现摇篮曲安静、轻柔、优美的特点。
(1)请幼儿怀抱娃娃,边听音乐边哄娃娃睡觉。提问:听着优美的摇篮曲,你想怎样哄宝宝睡觉?
(2)播放《摇篮曲》,请幼儿扮爸爸、妈妈,哄娃娃睡觉。
启发幼儿尝试用爱的眼神、真心的微笑、轻柔的动作表现爸爸、妈妈对小宝宝的爱。
小班音乐《摇篮曲》教案篇4
通过学习歌曲,让幼儿感受摇篮曲温馨优美的意境,并能用肢体语言表达旋律的舒缓流畅,充分感受摇篮曲的美。
活动目标
1、 感受摇篮曲温馨优美的意境,运用肢体语言表达旋律的舒缓流畅。
2、 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回忆小时候妈妈对自己的呵护,感受妈妈的爱。
3、 尝试与同伴合作,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妈妈关爱宝宝的情境,并填词哼唱表达感情。
活动难点
尝试与同伴合作,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妈妈关爱宝宝的情境,并填词哼唱表达感情。
难点剖析
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妈妈关爱宝宝的情境,是需要幼儿切身体验感受的,教师需要适时合理的引导,让幼儿感受到这样的情境。在填词方面可以让幼儿分段填唱,这样幼儿又容易掌握些。
活动准备
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教学策略创意说明
一、 欣赏音乐。
1、 倾听音乐,说说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 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意境。
二、 根据音乐展开联想。
1、 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
2、 你的妈妈有没有给你唱过摇篮曲?是怎么唱的?
3、 谁能跟着音乐来表演一下。
三、 扮演角色,合作表演
1、 幼儿自由结伴,分别扮演妈妈和宝宝,随音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
2、 用提问引导幼儿评价自己的肢体表现。
四、填词哼唱,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这是很生动形象的表现环节,除了表演角色外,同伴间的合作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引导性的语言和行为对幼儿的表现很重要。
后续反思与调整策略
摇篮曲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音乐体裁,很多的作曲家都写过许多优秀的摇篮曲,平时生活中也能接触到较多的摇篮曲。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对于幼儿说来不算陌生。在本活动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并特别关注幼儿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幼儿说、唱、想象和创造,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纲要》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幼儿尽快入境。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再引导幼儿通过对乐曲情感的把握,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使幼儿轻易地掌握了歌曲的难点,理解了歌曲的意境。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到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母爱之情。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幼儿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力求对幼儿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母爱关系,扩大了幼儿的音乐视野。
小班音乐《摇篮曲》教案篇5
设计思路:
小班的孩子从各自的家庭来到了我们的集体中,他们在横在体验成长的快乐,在感受到自己愉快成长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父母、长辈的情感有了一份新的认识: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和长辈的呵护、知道娃娃哭了、困了,妈妈有好多哄娃娃的方法――抱一抱、拍一拍、亲一亲等等。
因此在主题活动《小小的我》中,我预设了“摇篮曲”这个活动,运用幼儿已有的哄娃娃经验创设了“娃娃要睡觉”的情景,让幼儿感受到轻柔、优美的摇篮曲对娃娃的催眠作用,在反复欣赏摇篮曲的过程中,再创编出抱娃娃的不同动作;同时也使幼儿在哄娃娃、抱娃娃的过程中,体验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学会将关爱他人的情感迁移到各自的娃娃身上。活动结束又将焦点转到了幼儿身上,充分肯定了幼儿的成长――不要妈妈抱,我们已经长大了!将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加以提升!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感受摇篮曲的安静、优美,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2、学习表演歌曲,鼓励幼儿创编抱娃娃的简单动作。
活动准备:
录音磁带、娃娃人手一个、小床一张
活动过程:
一、幼儿抱娃娃进活动室。
1、师:天黑了,星星眨着眼睛出来了,月亮也升上了天,娃娃也困了,宝宝,你们有什么办法哄娃娃睡觉呀?
2、幼儿讨论交流,请出个别幼儿来回答。
二、欣赏“摇篮曲”。
1、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好呀,可是除了这些办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给娃娃听音乐哄她睡觉呢,你们听。。…。
2、播放“摇篮曲”(第一遍),幼儿欣赏、感受。
3、师:我的娃娃听着音乐睡着了,你们的娃娃睡着了吗?(睡着了)那我们一起把娃娃放到摇篮里好吗?
4、师小结:娃娃睡觉的时候听的音乐轻轻的,柔柔的,很好听,这样娃娃很快就能睡着了,这种音乐我们叫它“摇篮曲”。
5、再次欣赏(第二遍),我们来听听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
6、师提问:你们听到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鼓励幼儿跟着一起哼唱。幼儿学习完整演唱“摇篮曲”,引导幼儿用轻柔、优美的歌声演唱,表现“摇篮曲”的安静、优美。
三、表演“摇篮曲”。
1、师播放“娃娃哭声”:哎呀!娃娃哭了,快把娃娃抱起来,我们一起哼着“摇篮曲”,摇着娃娃睡觉吧。
2、师:xxx的娃娃不哭了,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抱娃娃睡觉的。请出不同的抱娃娃姿势的幼儿来表演一下,鼓励其他幼儿模仿他们的抱娃娃动作。
3、集体完整地表演“摇篮曲”,娃娃睡着后(即歌曲结束后)提示幼儿把娃娃轻轻地放到小床上,盖好小被子,让娃娃安睡!
四、复习歌曲“不要妈妈抱”。
师:你们的.娃娃还小,需要别人抱。我们小班的朋友们已经长大了,不要妈妈抱了对吗?
1、复习演唱歌曲。老师和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自己创编简单的动作,边唱边做。
2、师:哦,我们小班的朋友们真的长大喽!(活动结束。)
活动自评:
活动的选材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并且能够在主题背景下开展,对于刚入园2个月、刚摆脱对父母家人依恋的幼儿来说,已经是蛮不错的了。活动一开始我为幼儿创设了“娃娃要睡觉”的情景,能够让幼儿置身在这个环境和情景中,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地交流讨论,但是一开始由于幼儿和我都有点拘束,因此在这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上显得比较急促,应该再给予幼儿更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交流一下,也许孩子们的思维能更广泛一点。
活动的中间部分,我的引导和启发对幼儿有很好的感染作用,能用自身的情绪感染幼儿,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为成功地哄娃娃睡着了而感到高兴,使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得到满足。
但在引导幼儿创编抱娃娃动作的时候,如果能再给幼儿多一点拓展的机会的话,也许孩子们创编出来的动作也就更加贴近生活了。
小班音乐《摇篮曲》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辨别处于进行曲的不同之处,运用各种姿态表现对曲子的理解和感受。
2、让幼儿从音乐欣赏中体验到美的享受。
3、发展幼儿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表现静谧夜景的图片。布娃娃、摇篮、吊篮各一个。会打呼噜的小熊一个。布娃娃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摇篮曲的磁带一盒。外国摇篮曲中国民间摇篮曲、外国摇篮曲和进行曲的各一盒。
活动过程:
1、出示摇篮,提问幼儿:这是什么?摇篮是干什么用的?
2、出示晚上的图片,提问幼儿:这是什么时候?忽然传来哭的声音,出示布娃娃,让幼儿想一想小妹妹为什么哭啊?(要睡觉了)老师当妈妈拍着小妹妹唱着摇篮曲让她睡觉。
3、教师放摇篮曲导入课题。
4、教师弹唱“摇篮曲”让幼儿抱娃娃学一学妈妈是怎样用手当摇篮摇小妹妹睡觉的。
5、教师提问幼儿:歌曲里都是有谁?(晚风婆婆、月亮姐姐、小宝贝)
6、教师讲解摇篮曲大多数都是6/8、3/4节拍的它的曲调优美,节奏缓慢,唱时委婉动听,是小弟弟小妹妹、小朋友最爱听的曲子。小朋友听摇篮曲能心情舒畅,安静地入睡。
7、教师告诉这首摇篮曲是6/8拍的,教师和幼儿一起打节奏。
8、出示小熊告诉幼儿:“小熊睡觉时也爱听摇篮曲”把小熊放在摇篮里边摇边齐唱摇篮曲,可请个别幼儿上来摇,唱完后小熊打呼噜睡得更香了。
9、教师简单介绍摇篮曲的来源:摇篮曲在我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曲调不同的摇篮曲。摇篮曲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请幼儿欣赏东北民歌摇篮曲和世界著名作曲家舒伯特的摇篮曲。幼儿边听边抱起娃娃用手作摇、拍等动作。
10、教师告诉幼儿:摇篮是能摇动的或能吊在高处的用藤条或线绳编成的,小弟弟小妹妹可以在上面睡觉的小筐或小篮子称为摇篮。
11、教师放音乐摇篮曲和进行曲请幼儿区别出来。并讲清这两首曲子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活动延伸:
出示“小妹妹的梦”图画一张,请幼儿欣赏。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美丽的梦,并让他们用彩笔画成一幅图画。
小班音乐《摇篮曲》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