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写教案能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是一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蒙文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蒙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与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主要段落的结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哪天不出工,准是下雨或刮风。
提问:“它是谁呀?”——太阳公公
大晴天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太阳。可是你知道关于太阳的知识吗?这节课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习生字生词:
(1)齐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2)教师指导正确书写易错字:殖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交流收获
1、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段意。
生总结,汇报
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太阳远、大、热三方面的特点
第二部分(4—8):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我们来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介绍了太阳哪些特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特点:远大热
3、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你知道介绍传说的作用吗?
生总结、汇报
师:介绍神话传说,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阅读兴趣。
4、找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句,说说过渡句的作用
生总结,汇报
生:“虽然……但是……”用这个关联词结束上文,引起下文“关系密切”的介绍。所以,这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关系密切
5、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总结、汇报
第二部分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先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紧接着就分段告诉我们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雨雪的形成、风的形成、太阳的杀菌能力和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最后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来结束。前后呼应。
四、作业超市
1、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上网查找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二、学习1---3自然段,品味说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呢?在前三个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交流、汇报
师出示句子
(太阳离我们……也要飞二十几年。)
思考: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句子,读出“远”,读出感情。
师总结:这段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突出了“远”的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太阳“大”的特点呢?生找句子,并汇报
出示句子
(我们看到太阳……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b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作比较。
3、体会描写“热”的句子:
a找出描写“热”的句子,说说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出示句子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板书:列数字。
b读一读,读出“热”的特点
4、小结说明方法。
师:在介绍太阳的特点的时候,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三、学习4---8自然段,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体会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的作用。
2、默读5---7自然段,说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在哪里。
a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关资料图片。
b请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并做出评价。
板书: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形成雨雪形成风杀菌
c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反复朗读,体会太阳作用之大。标出中心句。
d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的其他知识。
小学蒙文教案篇2
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6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大牧场和中国内蒙古大草原两个内容,了解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色,感受草原上牧民生活的概况。能够从地图、图表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不同地区牧民生活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把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材对澳大利亚大牧场的经营特点和内蒙古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草原人家的特色:和谐发展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自然环境对牧业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式讨论法;用比较的方法,识别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美丽的草原》mtv营造教学气氛
设问导入:你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环境?导入第四课《草原人家》
(—)现代化的大牧场
1、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羊多
2、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优越条件
设问讨论:澳大利亚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这种特点对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3、澳大利亚的畜牧业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4、澳大利亚的牧业分布:集中在中部和西部的草原上
特点:1、规模很大;2、定居生活;3、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效率高(最突出的特点)
(二)草原风情
导入:草原是哺育牧民生长的摇篮,是牧民们的天堂。从古至今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创作了大量的歌曲,用以表达他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如澳大利亚的民歌《剪羊毛》,然后朗读内蒙古民歌《敕勒歌》。
接着播放《天堂》mtv,同时教师提问:内蒙古大草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文化给我们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要学生仔细观测。
食:牛羊肉、奶制品——饲养牛羊——草原牧业生产
住;蒙古包——便于拆装——适宜在草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
衣:蒙古袍——便于骑马抵御严寒——适宜在草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
行:骏马等——便于驰骋驱赶羊群——适宜在大草原上大范围的活动
娱乐:那达慕大会
教师再提问:内蒙古草原的文化与草原牧业生产有怎样的关系?同时完成上面的内容。
小结:人们在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富有各自草原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同时要求学生比较澳大利亚和我国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异同。
(三)草原生态问题
教师提问:歌手滕格尔的歌声曾被喻为“来自大草原、无污染的绿色的呼吸”,草原也被其称为理想中的“天堂”。但现在草原的天是否还蓝?水是否还清?草是否依旧嫩绿?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相关材料。
存在问题,就有解决的措施:退耕还林
禁牧、休牧、轮牧、舍牧。
课堂小结: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略)
小学蒙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以所学课文的写法指导学生作文,诱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2.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挖掘美、感受美、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思。
教学重难点
目标1
教学设想
1.由鲁迅的乐园--百草园导入,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乐园
2.指导学生模仿鲁迅描写百草园的写法,描绘自己的乐园。
3.教师写下水作文,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供学生模仿的范文,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
4.作文题目:《我的乐园》
5.教具胶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
今天,我们来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乐园》(板书)
二、学生找乐园(5')
我们曾学过鲁迅先生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的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的童年乐园,那么你们
的乐园又在那儿呢?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那么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乐园?学生自由谈论
三.描绘乐园
(一)环境描写(23')
1.教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对百草园的什么进行描写?
2.教师明确:
不必说也不说单是是整体概括,其余为局部细写。
3.模仿课文写法描绘自己的乐园环境,先整体概括,并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关联词联缀成句(板书)然后围绕单是就有无限乐趣进行铺叙--局部细写(板书)
4.教师示范(内容见附页)
5.抽查:指名念自己的文段
6.学生点评
(二)趣事的描述(15')
1.指名念雪地捕鸟一段、思考:
这件事的描写抓住什么来写的?
2.学生描述发生在自己乐园里一件趣事(板书:趣事描述)
注意抓住动作描写、写出生气、写出童趣(以说为主)
3.教师示范(内容见附页)
4.抽查后教师点评
四、布置作业(1')
把所写的片段联缀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题目:我的乐园
要求:
1.书写工整、规范
2.字数在500字以上
(板书)
我的乐园
整体概括
环境描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局部细写
趣事描述(动作、生气、童趣)
小学蒙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难点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2、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的情感及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问答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情况:
⑴请学生给生字词注音:
前瞻簇立迥然穹庐长鬃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庐
长鬃(zōng)摩挲(suō)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腾格尔《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天堂》)
提问:
①你从歌曲中听到草原上哪些独特的事物?
②从这首蒙古长调中,你感受到歌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腾格尔,来自大草原,自幼就生活在这歌与草的海洋里。他的歌声飘逸、宽广、豪爽、粗犷,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诚恳。一听到他的歌,人们就会想起蓝天、白云、草原、雄鹰。这就是腾格尔,一个唱出蒙古人性格的艺术家。
蒙古长调,是唱给天空的,蓝天有多高,他们的调子就有多高;蒙古长调,是唱给大地的,土地有多辽阔,他们的尾音就有多悠长。啊!蒙古长调太长、太自由,没有什么容纳的下它,只能交给天空和草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原野放歌”之《静默草原》》作者:鲍尔吉.原野。
(板书课题及作者)(播放视频:草原赤子)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裔。1958年出生,辽宁省公安厅专业作家。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鲍尔吉·原野的作品豪放、幽默、雅洁、细腻。他毫无困难地把这些因素融合,从容宁静、自领风骚。但最鲜明的,是他笔下倾心描写人间的美善。鲍尔吉·原野是国内读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多次获得国内大奖,并连续三年被内地和海外评为“90年代中国十大散文家”。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思考:
①总览全文,作者眼里的草原有哪些特点?
②作者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从文中找出人在草原上的感受的语句。
③作者对草原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①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②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板书结构提纲。要求学生填空,未完成的空留给下面解决)
三、探究揣摩
1、老师播放电视散文,要求学生注意表达独特、深邃的句子或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点拨:什么是独特: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独特?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独特?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独特?独特表现在①比较,和别人不同的个性;②新辟的,别人没有的首创。)
2、分析1-6段
作者在说明草原特点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看到一样的风景时,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
蒙古人“眯着眼睛,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你在什么情况下眯着眼睛?这不是外在刺激的反应,而是内心激发的情感。享受草原,陶醉其中。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作者对草原的感情是——喜爱,欣赏。
3、分析7—10段
①文中说,“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释。
明确:“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分析:“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一望无际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
②第10段为什么写大海?
对比。写出对草原的热爱。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分析:如果作者一直生活在草原,没有见过大海,我们会说他对草原的认识是片面的,狭隘的,因为缺少参照物。可是作者呢?有过海上观景的体验,无论怎么比,大海都不如草原,我(作者)终是更喜欢草原的。这就是一个蒙古人对草原的赤子之心。
4、分析11—12段
①学生齐读。
②怎样理解“自由”与“不自由”?
(层次,强调后者。)(“拐杖”、“人文背景”具体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
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放声歌唱……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拐杖有什么用途的?“人文背景”具体指什么?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有了这些,别人对你也就尊敬、羡慕,人有时就会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有个成语叫“人定胜天”,什么意思呢?它强调人征服自然的勇气和魄力。但是在草原上,人失去了一切依靠,显示自己威力的咆哮,就是自不量力。哭泣只能证明自己的卑微渺小。于是人就会局促不安。
这种局促在“外来的旅人”身上怎么表现呢?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5、分析作者对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同学们,咆哮哭泣显得可笑可悲,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朗读第13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咆哮哭泣显得可笑可悲,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比作“母牛”、“烈马”)
②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烈马牛羊是草原的象征,是蒙古人最为亲密的伙伴,只有这样最原始、最质朴的方式才能表现出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母牛品尝流水,这是一种温柔的爱,烈马暴躁,摩挲草尖时,却是那样的温顺,这是一种热烈的爱。
小学蒙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能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
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能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难点
方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参加过的和欣赏过的文艺节目很多。当我们沉浸在享受艺术的快乐之中时,你可知道如何将自己观赏到的记述下来吗?
思路导航
1、弄清题意不迷路
让我们看题目:记一次的表演。首先,这是属于写事的文章。其次,它属于半命题作文,有限制事件内容的词:“演出”。这样我们要抓住自己观看演出中最有感受或收获的地方,选择一个词语,诸如“有趣、难忘、精彩、印象深刻、令人激动”等作为中心词补充进题目。
2、拓展思路选材新
在学校参加的文艺汇演、电视节目、演唱会、马戏表演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我们从内容的分类来考虑:
学校演出方面。每到元旦或国庆节,学校会组织一些文艺汇演。同学们或亲身参加或亲自观看,现场的气氛、演出的内容、演员的表现、观众的反应都是我们应该仔细观察的。回想一下是不是也有许多收获?
电视节目方面。几乎每天都会有文艺节目,或是现场演唱,或是综艺节目,总有吸引我们眼球的地方。可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节目作为写作素材。
现场表演方面。同学们很喜欢的像马戏表演、魔术表演、武术表演、“赛歌会”、听戏……
这么多的表演,你总会有最爱参加或最为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那么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来写就可以了。
3、编写提纲巧布??
表演是欣赏性很强的。它本身决定了文章的中心是参与或观看表演中自己的收获,或自己受到的教育。写作重点是抓住表演的内容,“观察”表演中人们的表现,写出大家(包括自己)参与的场面。
常见的写作顺序是:
介绍演出的时间、地点→观看前的心理→表演过程(先写演员的表现、观众的反应,然后选择两、三个具有不同表现的人写)→演出后的感受、收获,这其中,要把不同表现的人的.动作、神态、演出时的气氛,以及看到的其他人的反映进行细致描述,当然也可以穿插写出自己参与的情景及心情,并注意每写出自己看到的情况后就要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或想法。
4、锦上添花写生动
概括地说,就是具体地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仔细描述出来。尤其把不同人的独特的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感受写出来才能突出表演这个重点。在语言上,进行丰富的想象,突出独特的艺术感受。
习作实践
先动笔描写一个精彩片段,在班上展示,同学间互相点评,教师指导点评。
小结
总之,写“记一次表演”要做到:
1、选择最喜欢的或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表演经历来写。
2、抓住典型人物的表现,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仔细描述出来。
3、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联想,这一点是体现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方面。
小学蒙文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