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教案应当提供丰富的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一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田忌赛马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田忌赛马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2、领会故事中所说明的道理,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的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却能转败为胜。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1、用卡片制作的表示双方不同等级的“马”。
2、制作的电脑教学软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设疑激趣。这篇课文讲的是战国时期的故事,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故事中的孙膑是当时齐国的军事家。那么,课文中讲了几次赛马,每次的情况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预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1)课文中讲了几次赛马?
(2)每次赛马怎样?
三、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初赛失败。
2、孙滨献计。
3、再赛胜利。
4、取胜原因。
四、导学第一段:首赛失败。
1、演示电脑教学软件第一次赛马的情节。
2、投影自学题:第一次赛马是怎么赛的,结果怎样?
3、学生自学:同桌用课前制作的表示齐威王和田忌不同等级的“马”演示比赛情况,并完成课堂练习题1:
第一次比赛田忌齐威王
( )上————( )
( )————( )
( )————( )
4、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到黑板前演示赛马情况。
5、教师点拨。
6、学生质疑。
7、小结。
五、导学第二段:孙膑献计。
1、指名读。
2、投影自学题:课文怎样描写孙膑、田忌和齐威王?
3、学生自学。(找出来读读)
4、检查自学情况,讨论思考题。
5、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6、学生质疑。
7、小结。
六、导学第三段:再赛胜利。
1、演示电脑教学软件中第二次赛马情节。
2、投影自学题:第二次赛马是怎么赛的,结果怎样?完成课堂练习题2:
第二次比赛田忌齐威王
( )( )———( )
( )———( )
( )———( )
3、自学:同桌按课文内容演示第二次赛马情况,完成课堂练习2。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到黑板前按课文内容演示。
5、指导表情朗读,想象每一场比赛后齐威王的表现。
6、学生质疑。
7、教师小结。
七、导学第四段:取胜原因。
1、齐读。
2、学生质疑: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3、学生再读上文,对课堂练习1和练习2所填的两次赛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4、教师指导比较分析。
5、小结。
八、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讨论课后思考题2,说说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1、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2、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3、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三、领会文中所含的道理,概括中心思想。
1、思考:从田忌赛马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2、让学生讨论,各抒已见。
3、概括中心思想。
4、指名朗读课文。
5、背诵课文。
四、质疑问难。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田忌赛马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结合课文理解“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孙膑制定计策的根据是什么?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6张点数不同的扑克牌(三张红桃,三张黑桃)。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数学智力题导入课文。
1.设题激趣:我们先来做一道有趣的数学智力题,看谁最聪明,谁最会想办法。
出示题目:1+2+3+4+5+6+……100=?
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善于开动脑筋,找规律想办法,方能以智取胜。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需要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取胜。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有一位很喜欢赛马的齐国大将,他的名字叫田忌。(板书:田忌)
3.(把课题板书完整)课题中哪个字是贯穿全文的关键字?(“赛”字)
4.围绕“赛”字,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和谁赛?赛几场?怎么赛?赛的结果?)
过渡语:同学们的求知欲很强,提的问题很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从文中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理。
1.自由读文,要求:大声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时字字入目,在不理解的词语旁打“?”。
2.交流识记方法,理解部分词语。
垂头丧气:耷拉着脑袋,显得很颓丧。(做动作帮助理解词义。)
讥讽:指用尖刻含蓄的语言嘲笑、刺激别人,与它意思相近的词有:讽刺,讥笑,嘲讽等。
“赢”字较复杂,可用部件拆分法记:亡,口,月,贝,凡,用字谜帮助记忆:月亮宝贝非凡人,乐得嘴巴都没了(亡),你说有趣不有趣?“赢”字笔画多,书写时注意不要写出格子。
另外,注意:“丧”字不要写成“”,“慌”字右边不要写成“”。
3.解决部分问题: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田忌齐威王
败第一次胜
胜第二次败
4.快速默读课文,标出两次赛马的起止段。
5.除了写田忌和齐威王,文中还写了哪个人物?他和第二次赛马有什么关系?(板书:孙膑献计)
6.找出孙膑献计的起止段作为文章的第二段。
三、从兴趣点入手,学习“两次赛马”的经过。
1.你们对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学生对比赛时的情况最感兴趣。)
学习“赛马”部分。
2.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这两场比赛各是怎么赛的?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3.全班交流评议。
(1)请学生读写第一次赛马的自然段,老师画出赛马对阵图。
田忌 齐威王
上 上
中 中
下 下
(2)请一学生上台画第二次赛马对阵图,并用语言描述。
田忌 齐威王
下 上
上 中
中 下
(3)交流相同点和不同点。
主要有三处相同:
①二人的马没换。
②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③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处不同:
①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赛结果不同——田忌转败为胜。
③人物心情不同:
第一次齐威王胜,得意洋洋田忌败,扫兴
第二次齐威王败,目瞪口呆田忌胜,高兴
4.教师相机指导:
(1)理解“扫兴”和“垂头丧气”的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扫兴?
(2)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会输?
(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3)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会赢?
(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5.概括第一、三段的段意。
第二课时
一、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
2.齐读这句话。
设疑:真的只要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一定能转败为胜吗?
3.游戏中探究: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点数不同的6张扑克牌(三张红桃,三张黑桃),分别代表齐威王和田忌等级不同的马,摆出“下等对上等,上等对中等,中等对下等”的第二次比赛情况。
4.通过刚才的摆弄,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了吗?
(因为每个同学手中扑克牌的点数不相同,所以扑克点数相近的同学也许能摆弄成功,而点数相差较大的同学无论怎么调换,弱方总是输。)
5.再出示文中最后一句话,齐读一遍。
6.带疑读文:刚才有的同学调换成功,而有的同学无论怎样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并不能使田忌转败为胜,难道课文中的结论有误吗?鼓励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难研读“孙膑献计”部分,从文中探求答案。
7.学生自学,标画批注。
8.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关键句:
(1)原因:“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哇……”(观察到的情况,制定计策的依据)
结果:“我有办法让你取胜”——分析后的断言。
师小结明确: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可以转败为胜的依据是:“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如果快得多,田忌就没有取胜的可能。
(2)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抓住“得意洋洋”“讥讽”体会齐威王的骄傲轻敌,从而使孙膑的计谋得以顺利实施。)
(3)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①理解“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已有了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情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②让学生说成语的来历,教师补充:宋朝时有位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诗人晁补之写诗称赞他:“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苏轼也曾说过:“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③孙膑为什么如此“胸有成竹”?
9.有感情地朗读。
①请四人为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3至12节,可以相互提醒,揣摩人物的语气。
②指名4人读(先说说你给同学出了什么主意)。
③评读。
二、“投石”激趣,拓展延伸。
1.你们觉得孙膑的这个主意妙不妙?妙在哪里?(发挥优势,合理安排,扬长避短)
2.这么好的办法,田忌想不出,齐威王想不到,孙膑为什么会想到?你认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仔细观察,善于分析,巧妙安排)
3.拓展:你们还有没有其他调换的办法?
4.学生画对阵图,你们可以找到几种调换方法?输赢如何?
5.从中你悟出什么?(要进行科学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力量)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词语。
2.第二次赛马后,孙膑和田忌再见面会有怎样的一段谈话,根据课文内容做合理想象。两人一组,设计对话内容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
备课参考资料: 孙膑简介 孙膑(?-前316年),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本名不传,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他是孙武的后人。战国时期曾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帮助齐国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
孙膑受刑 相传孙膑曾与庞涓一起拜师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在未学成时便下山出使魏国。庞涓自知才能不如孙膑,于是假意向魏王推荐孙膑,并请他出山相助。之后庞涓就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并割去孙膑的膝盖骨,及在其面上黥字,但却对孙膑假慈悲,帮孙膑包扎伤口,要他把孙子兵法写出来,然后再杀了他。孙膑的仆人告之孙膑此事,孙膑于是装疯藉以瞒骗庞涓,并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至齐国。
桂陵之战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这场战争甚为著名,孙膑不直接引兵救援赵国,而攻打魏国以解赵国围的这个策略,更留传后世,即围魏救赵。
田忌赛马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看了这场赛马,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
教学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从中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查找有关孙膑、庞涓、鬼谷子、孙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准备开个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三匹马的出场顺序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怎样一层层体现中心思想,理请课文条理。
教学构想:
在阅读整篇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及第一次赛马是怎么赛的,田忌为什么输给齐威王;第二次赛马有是怎么赛的,结果怎样?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题。进而联系全文,理清课文条理。查找有关孙膑、庞涓、鬼谷子、孙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准备开个故事会。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请课文条理,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前面我们学习的《赤壁之战》讲的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田忌赛马》,也是古代的事情。(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纠正读音。
3、回答问题:课文中讲了几次赛马,简单说说每次的情况。
4、默读思考:
(1)两次赛马中间讲了什么内容?
(2)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成几段?
三、读懂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马的对阵图。说说失败的原因
2、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人物的心理。
(3)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每一场比赛后,齐威王的表现。
(3)说说齐威王的表现。猜想一下,第一场比赛他的表现。
4、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说一说,取胜的原因
四、读透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或分角色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1、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2、画出两次比赛的示意图。
3、查找有关孙膑、庞涓、鬼谷子、孙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准备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田忌齐威王田忌齐威王
初赛失利上上复赛胜利上上
中中中中
下下下下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通过课后练习题来一层层体会课文是怎样来展现中心的。查找有关孙膑、庞涓、鬼谷子、孙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准备开个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田忌赛马》。
2、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
1、分小组朗读课文。
2、田忌和齐威王赛了几次马?结果怎样?
三、领会表达。
1、讨论“思考、练习”第二题。
(1)出示投影。
(2)指名读三句话。
(3)讨论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2、如果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很多,调换顺序后会怎样?
3、从这三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
(3)师范读;
(4)指名读。
四、开故事会
1、结合实际谈谈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2、你觉得孙膑是个怎么样的人?你受到什么启发?
3、你查到了哪些有关孙膑、庞涓、鬼谷子、孙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
4、根据以上内容开个故事会。
5、评出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把你所查找到的或听来得最感兴趣的资料记录下来。
3、预习《晏子使楚》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齐威王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调换顺序
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转败为胜
田忌赛马教案篇4
?田忌赛马》是一叙事性课文,全文运用凝炼精当的词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教学中,我注意把握教材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胸有成竹”分析,引发而动全身,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
一、从释题入手,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奔重点,导出了表现主人公孙膑特点的词语“胸有成竹”。
1.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次结果怎样学生读书,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田忌与齐威王赛了两次马,结果是田忌先败后胜。)
2.谁在当中起了关键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孙膑献计。)
3.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孙膑献计把握十足的词语。板书:“胸有成竹”
二、设问,着重对“胸有成竹”意义的分析。层层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
1.“胸有成竹”的本义是什么学生查字典,练习动手操作。(胸有成竹:本指画竹子之前,对竹子已有了完整的印象,比喻做事之前,对事情经过已有通盘考虑。)
2.“胸有成竹”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学生边读书边讨论。
(1)“竹”在文中指什么从理解本义入手,慢慢过渡。(竹在文中指孙膑为田忌所想的办法、计策,即: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2)全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先复习本义,再讨论分析,理解含义。(全词在文中指孙膑对第二次比赛的经过、结果作了充分的预测,完全做到了胸中有数。这就是课文第三部分叙述的内容。)
(3)第二次比赛的经过、结果怎么样学生先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段,再口述第二次比赛经过、结果。最后动手摆放预先准备好的卡片,再现第二次比赛过程和结果。
齐威王:上等马(胜)中等马(输)下等马(输)
田忌:下等马(输)上等马(胜)中等马(胜)
3.孙膑献计为什么会胸有成竹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分析讨论。
①提示:孙膑在献计之前,观察了些什么想了些有绝对把握。
②师生中心:由此可见孙膑“细心观察,足智多谋”。
4.孙膑“胸有成竹”,而田忌和齐威王表现又怎样呢
(1)学生默读课文,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三个词语对比分析,揣摩人物的内心,概括人物的品质特征。
田忌:垂头丧气──胜骄败馁、不思进取
齐威王:得意洋洋──陶醉胜利、忘乎所以
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田忌赛马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后题五的词语,能有感情朗读课文3—12自然段,并能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田忌赛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2.初步学会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3.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懂得“正确分析双方情况,合理安排力量就能取胜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初步学会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学习课文3—12自然段。
难点:理解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
课前准备:1.制作有关的课件。
2.每位学生做一套纸马。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推想内容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题目叫《田忌赛马》。(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教学“忌”,简介:田忌是战国初期齐国的大将,他很喜欢赛马。
3.推想课文内容:题目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好比是房子的窗户,许多文章根据课题就能推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看了本课课题,我们可以怎样推想呢?
(田忌与谁赛马?赛了几次?结果怎样?)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带着上面的三上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2.自学检查。
(1)齐读生字,简析“丧、惑、蔑”三个生字。
(2)指名说说三个问题的答案,再用一句话把三个问题答案连起来。
三、细读课文,弄清赛局
1.理清脉络。
(1)指名说说哪几个自然段写田忌“败”了,哪几个自然段写田忌“胜”了?
(2)按“初赛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获胜”的线索将文章分成三段。
2.学习一、三段,弄清比赛经过。
(1)边读课文边完成练习一。
第一次 第二次
田齐 田齐
( )上——上 ( )上 上
( )中 中 ( )中 中
( )下 下 ( )下 下
比分()∶() 比分()∶()
(2)反馈:学生上台说说比赛的经过和结果,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田忌赛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边连线边介绍)
四、学习第二段,深究课文
1.导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这个妙主意是谁想出来的?
2.出示图片,介绍孙膑:
a.找一找图中哪个是孙膑?另一个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b.他们正在干什么?文中哪些段落是写这幅图的?
3.学习3—9自然段。
(1)指名朗读3—9自然段,其他学生用“____”划出同孙膑讲的话。
(2)学习孙膑的四句话。
a.出示这四句话,自由读一读,想想每句讲了什么?该怎样读?
b.讨论这四句话的关系。
c.孙膑说这四句话时神态是怎么样的?(胸有成竹)
d.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及在文中指什么?
e.有感情朗读这四句话。
(3)讨论孙膑思维过程。
a.孙膑在第一次比赛时看到了什么而想出调顺序这个妙计的?
b.出示句子:“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①刚才的情形指什么?他看出了什么?(仔细观察)
②假如这六匹马赛跑,它们的名次如何?(大家摆一摆)
③他进行了怎样的分析?(科学分析)
④他准备怎样调配力量?(板演六匹马调配的过程)
⑤再读3—9节,想想孙膑替田忌出主意时,田忌的心情是怎样的?找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师范读,学生练读。)
4.学习10—12自然段。
(1)导入:“马快不了多少”是田忌反败为胜的一个重要条件,转败为胜的另一个条件是什么?请大家自由读10—12自然段。
(2)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齐威王骄傲轻敌?
理解:夸耀、讥讽、轻蔑(找近义词)
(3)指导朗读齐威王的话。
---------------------------
5.分角色朗读第二大段:
(1)分组练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明确写法,延伸课外
1.本文的三个人物谁最重要?为什么把田忌和齐威王写得那么具体?
2.第二次赛马结束,假如田忌与孙膑再次见面,田忌会对孙膑说些什么?
3.假如齐威王得知孙膑的用计过程后,他会怎样想?
六、课堂总结
(略)
七、板书设计
16.田忌赛马◆
※ 《田忌赛马》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
田忌赛马教案篇6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1.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全面地发展。
3.力求个性化的、情感化的阅读,在读中感悟形象、激发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3.任选文中某一人物,读中感受到该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人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阅读中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2.难点:用自己的话简介人物。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常规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赛马图片。(仔细看图片,想一想:这是什么比赛?)
(今天,我们要学一个古代赛马的故事。)
2.出示课题:16.田忌赛马
二.新课学习。
1.看题质疑。(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重要问题:田忌跟谁赛马?是怎样比赛的?结果怎样?
2.初读课文,解决问题。
①解疑
课件逐步出示:
②给课文分段。
③生字、新词学习。
3.深读课文。
过渡:出示“人物志”卡片。(只有对人物相当熟悉,才能制做出一张好的人物卡片。)
①自读课文。
要求:注意人物的言行和神态,让人物在你的脑海中活起来。
②选你认为最能使人物活起来的一段话,四人小组,分角色对话练习。
③汇报读。学生评议(活了没有?)
“我仿佛看到……”
4.研读课文。
①三个人物中,你们最喜欢哪一位?
②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填写“人物志”卡片。(怎么填才合适?从课文中找出有力的.证据:相关的词、句、段落或对话。)
③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找出有力的证据,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④校对,出示教师准备的人物卡片。
三.总结谈话,激发兴趣。
(另外两位人物,我们可以在课后给他们制做一张更好看的“人物志”卡片。我们古代的伟大人物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找一找他们的事迹,给他们也做一张“人物志”卡片。)
四.布置作业。
田忌赛马教案6篇相关文章:
★ 游戏化教案6篇
★ 过山洞教案6篇
★ 大西瓜教案6篇